第十一章 夏粮(2 / 3)
苦的地方。
高耀华一面对萧磊的态度挺是欣赏,一面又不想让老领导安排的人受苦,干脆折衷一下,把萧磊的实习地点安排到了茶关镇派出所,这个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基层派出所。
于是就有了之前的那一幕。而迎接萧磊的,除了所谓热烈的掌声外还有茶关镇派出所所有人对他来历和身份的疑惑。
在任轼的介绍中,提到了他是警校这一届最为优秀的学生,这并不会引起众人的好奇,只当是任科长给他脸上贴金。但说到他是高书记亲自安排到茶关所来实习的,这就不由得让大家浮想联翩了。
高耀华高书记、高局长那是什么人?
是梁山县公安局的一把手,什么时候听说过他老人家会关心一个小小的实习生去哪里实习?又什么时候见过县局人事科长亲自送一个实习的警校生下派出所?
估计是县里哪个领导的亲戚吧?差不多所有的人都这么想……
萧磊也猜到了大家都把他当成了下来镀金的少爷,但也没有急着解释,反正日久见人心,只要自己在这里做出成绩,就不怕别人背后说闲话。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想的。至少所长刘小兵就不这样想。
前面说过,刘小兵的长处不是刑侦破案,而是处理社会关系,看人的眼光还挺贼。在他看来,萧磊大气沉稳,言谈得体,身体素质也相当有料,所以即使是下来镀金的“少爷”,那也是一个有本事、有能耐的“少爷”。
刘小兵认为:对这种有实实在在本事的人,你越照顾他反而让他越觉得伤自尊,就应该就像对待普通实习生那样,该教的教,该骂的骂,在公事上别搞什么特殊待遇,最好的结果就是把这个小子真正带出来,这才能换来人家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尊敬,那些琐碎的小恩小惠干脆就别拿出来现眼,人家肯定也看不上。
报道后的第二天,刘小兵便安排治安民警张宏带着萧磊下各个村里转悠转悠,熟悉一下情况。
张宏是茶关镇本地人,以前当过兵,复原回来后做了联防队员,他爹是镇政府所在的茶关村的治保主任,
刘小兵当指导员的时候,一方面出于笼络当地干部的目的,另一方面觉得张宏机灵、心细,又当过兵,于是通过金局长给他要了个转正指标。
这样一来,张宏自然就成了刘小兵的心腹,而且通过他老爹的关系,当地干部对刘小兵工作的支持力度也大了起来,工作局面很容易就打开了。
张宏在部队干的就是勤务兵,很有眼色,非常准确地把握到了刘小兵交代给自己任务的核心所在,那就是——把萧磊当成自己的亲弟弟。
五天时间,在张宏的引领下,萧磊走了15个较大的村子,这一路走来,张宏把萧磊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就冲着萧磊那过人的体力,张宏就不由得佩服起刘所长的眼光来,这个萧磊就算是少爷,也是个有真本事的“少爷”。
五天后,刘小兵没有再让萧磊继续下村熟悉情况——看了15个,其余的也都差不多,没有必要了——而是带着萧磊到镇上各个单位认了认门,什么镇政府啊、工商所啊、粮管所啊、供销社啊、农机站啊等等等等。
在让萧磊对镇上的情况加深了解的基础上,也让萧磊看到了自己在镇上拥有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就把自己的工作经验间接地教给了萧磊——基层工作,重要的是依靠群众,不然的话,浑身是铁又能碾几根钉?
刘所长对自己的照顾萧磊都看在眼里,心里很是感激,暗暗下决心要在这里做出些成绩来。
几天后,夏粮征收工作开始了。
对基层派出所来说,破案不是最重要的,维护治安稳定才是重中之重。
根据这几年的经验,刘小兵觉得,一年里有三个重点阶段,只要把这三个阶段的治安局面维护好,全年任务就等于完成了一大半。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春节、粮食征收和征收“三提五统”,对此,刘小兵形象地称之为“三大战役”。
眼下,就是三大战役中的粮食征收阶段。从此项工作开始的第一天起,刘小兵就带着张宏和萧磊以及六七个联防队员到粮管所坐场。
在实习开始前,萧磊的师傅警校张启明校长专门就农村工作给萧磊上了一课,重点提到了农村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因此,萧磊对刘小兵如此重视夏粮征收也没有表示不解,而是专心扎在粮管所,时不时还走到前来卖粮的农民中去,收集农民们的想法,让刘小兵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刘小兵对粮食征收如此重视有些不可思议,这是国家收购,又不是《多收了三五斗》里的旧社会,难道还会出什么事不成?
说到这里,就不能提一提我们国家这个时期的粮食收购政策了。
1993年到1997年,在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历史上,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
1993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定,从1994年起,国家定购的粮食全部实行“保量放价”,即政府向农民收购5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