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家事(2 / 3)

加入书签

这么些年连豆腐都不吃。

至于羊肉,那就是高翠萍的最爱了,她记得,小时候每年大队总要有几只羊病死,每到这时,高二娃就会在夜里悄悄给他们送去一条烤好的羊腿。多年后她才明白,为了让那几只羊毫无破绽的“病死”,高二娃冒了多大的风险。

除了填肚子,曲家三口面临的另一个大难题就是曲翠萍的上学问题。虽然那个年代出身决定一切,知识毫无用武之地,但曲太行坚定认为人必须学文化,在这一点上,高二娃和他保持高度一致。

为了让曲翠萍这个黑五类上学,又是高二娃挺身而出,去大队和公社悄悄地办理了收养手续,把曲翠萍过继到了自己名下,重新在高坝大队落了户,名字也改成了高翠萍。

此后,高翠萍一直管曲太行叫爸,管高二娃叫爹。尤其是后来得知高二娃当年为了收养她,不仅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更是送礼送到倾家荡产,愈发感动。在她的心里,高二娃这个名义上的养父、实际的舅舅比亲生父亲曲太行还亲多几分。

这就是萧磊有两个姥爷的缘故。受高翠萍影响,他们兄弟三人都和高二娃非常亲近,儿时每次回到高坝村过暑假,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在高二娃屁股后面放几天羊。

比起老实少言的萧垚和娇里娇气的萧森,高二娃最喜欢萧磊这个调皮的二外孙,萧磊一身功夫底子,就是他给打下的,要不然他也不能小小年纪就靠拳头在北一矿创下偌大的声名。

今天来高坝,萧磊就是要找高二娃这位姥爷,从他身上找一条路子,把那些百两茶卖掉。

萧磊也清楚,如果把这些茶保管到2005年以后,黑茶热掀起的时候再出手,他能获得比现在更大的利益,但如果他的计划能够成功实施,收获将比现在提高百倍不止。即使不成功也没什么,大不了把茶叶放到姥爷家妥善保管起来就是了。

从茶关所出发,不消一个小时,就到了高坝村。

曲太行和高二娃两家比邻而居,院墙上还开了一道门,说是两所院子,其实就和一家人没什么分别。

曲太行七八年平反,恢复了级别,但倔强的老头对老总的去世耿耿于怀,拒绝了组织上的安排,不肯回部队,而是留在了高坝村,现在也已经办了离休手续,平日里和老伴儿高红妮两人种一块小小的菜地,养了一只狗几只鸡,日子倒也惬意。

曲太行还喂了七八只羊,不过都养在高二娃家的羊圈里,每日放羊时两个老汉结伴出门,姐夫舅子相处数十年,早已像亲兄弟一样。

高翠萍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了土城矿务局,后来又嫁给了同在北一矿工作的萧年望,安家之后还想把曲太行和高红妮接去土城,土城干休所也愿意接收曲太行夫妇入住,但两位老人早已习惯了乡下宁静的生活,不愿意呼吸土城那污浊的煤尘。所以多年来,高翠萍每年都要趁着寒暑假带孩子们回高坝看望几位老人。

萧磊拎着给曲太行、高二娃买的烟酒和高翠萍早早准备下的几身衣服,推开院门,笑嘻嘻地冲正聚在一起做针线的高红妮和高二娃的妻子阿依努尔叫道:“姥姥、姥娘,我看你们来了。”

看见一个警察拎着东西走进院子,两位老太太都是一愣,听到萧磊开口才认出这个身穿警服的后生是二外孙,两人赶紧站起身来,几步走到萧磊身边,围着他一阵嘘寒问暖。

不一会儿,萧磊就端上了一碗香喷喷的油茶,坐在院子里,就着阿依努尔姥娘炸下的“包尔沙克”(哈萨克族特色食品,类似于油炸果子)惬意地喝着。阿依努尔姥娘在厨房和着面,高红妮姥姥在院中央的石桌上剁着刚刚杀好的鸡,不用说,中午肯定是要做大盘鸡了。

坐在熟悉又陌生的院子里,喝着油茶的萧磊,又陷入到了回忆之中。

曲太行和高红妮只有高翠萍一个独生女儿,为了满足曲太行保住曲家不断根的心愿,萧磊的三弟萧森户口本上的大名是曲森,不过平时不用。

高二娃和阿依努尔先后生了一女一男,就是萧磊的二姨高古丽和舅舅高定边,两人都继承了高二娃热情的性格。

高古丽十年前和阿依努尔回故乡探亲时,和一位哈萨克小伙儿一见钟情,就嫁到了西疆。萧磊前世还和母亲陪着几位老人去西疆看望过她,那时高古丽和丈夫支勒科拜(意为:骏马)开了一家羊绒厂,生意不错,生了一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日子过得很幸福。

高定边仅仅比萧磊大四岁,是高二娃的老来子,有着一副典型的混血儿面孔,俊美挺拔,性格爽朗,头脑聪明,和萧磊感情非常好,虽然辈分有别,但二人相处像兄弟多过像舅甥。

高定边继承了高二娃的兽医手艺,前世从宁原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赶上了最后一批政策性分配,在宁原省农业厅下属的畜牧局当了一名公务员,但由于拒绝了一名领导女儿的求爱,仕途一直不顺。

零八年,在畜牧局处处受气的他一怒辞职,回老家干起了山羊养殖,但由于起步已晚,生意不愠不火,在萧磊牺牲的前几个月,还接到过他的电话,说准备改养鸵鸟,也不知后来境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