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命运(1 / 3)

加入书签

因为被桑桑拦下,萧磊没能在当天赶回梁山。最初,他还有几分埋怨。

但在漆黑的夜里,走在蜿蜒的小巷中,萧磊无比庆幸自己的决定,如果桑桑此时在他面前,激动的他一定会重重地给她一个拥抱,说一百声诚恳的谢谢。

严华参军以前的事情,包括他凄惨的身世,萧磊知道的一清二楚。

严华随母姓,父亲吕国庆是一个老家在津东市的知青,父母皆是有海外关系的知名右派,运动初期便双双投海。他为人老实懦弱,但斯文白净,更兼家学渊源,写得一笔好字,说得流利洋文。村里有一个暗恋他多年的女子,因为一直抱着回城的念想,他多年来并未接纳她的心意。

七七年恢复高考,由于成分不好,招工参军半点希望也无的吕国庆,终于碰上了救命稻草。白天上地劳动,晚上抱着下乡时藏着的几本破烂书籍熬夜苦读,疯魔了一般,不消几日,便把文弱的身子熬垮,竟是咳了血,若非那痴情女子整日送食照料,命也几乎不保。

好容易熬到高考结束,却是一个落榜的结局,本就心灰意冷,又从一个一起下过几盘棋,略有交情的公社干部口中得知一小道消息,说县委书记那连考场都没去的儿子上了大学,这位闻名全县的“憨衙内”与他同名同姓,其中周折不得而知……

悲愤之下,吕国庆悬了房梁,又被那早早看出苗头的女子救下。这一来死志既去,他便四处投书告状,欲要求个公道。但他是一个手上没有证据的右派余孽,那县委书记却是出身马背摇篮的烈士遗孤,结局可想而知。好在对方并未赶尽杀绝,甚至还给了他一个招工指标,想要息事宁人。

吕国庆贱命一条,却是个渴不饮盗泉的硬骨头。即便熄了告状的心思,也没有接受那个指标。跑到那女子家门口给她的父母跪了一夜后,最终做了这家的上门女婿。

这家三个闺女,老大老二都嫁在本村,老俩口守着老三过日子,虽然劳力不足,但老丈人是村里榨油作坊的大拿,光景过得还算殷实。吕国庆二人结婚后,夫妻恩爱非常,不出一年就喜添一子,起名叫做严华。

这样的安生日子,过了没有两年,也不知是吕国庆命运多舛还是世事无常,他的妻子在一次赶集的路上被惊马蹬踏,未及留下只言片语便撒手而殁。又两年后,两位老人先后故去,家里只剩下父子二人相依为命。

农村对上门女婿本来就看不起,何况这家的两个姑娘早就盯上了爹娘的家产,看这一对父子仿佛眼中钉肉中刺,在村里大肆宣扬吕国庆命硬克亲。乡人愚昧,竟连番上门逼他父子二人离开本村。

吕国庆一人能忍,可看看自己懵懂的小儿三天两头被人打的头破血流,又在村里受尽冷眼唾弃,好歹熬到两位老人三年祭后,终于卷了个包袱,带着严华出村而去。

此时已是八五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徐徐吹到宁原。父子二人一路辗转到三安市,在离地区法院不远的小巷里租了一间小房后,吕国庆在法院门口支了个代写诉状的小摊,另兼卖些茶水,逢年过节也帮人写些对联。弱质书生,稚龄幼子,也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几多气,总算是在此落下脚来。

严华跟着父亲每日出门,父亲写状他卖水,就这样一日日长大。吕国庆出身书香门第,因数遭大难,为人刚硬执拗,加上当年高考蒙冤,对学校教育抱有难言的恨意,也不曾起过送儿子入学的念头,而是倾尽所能,自己传授。

九五年,严华长到了十七岁,虽然身子瘦小,其貌不扬,但在吕国才呕心沥血的教育下,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诸子百家、诗词格律等传统文化自不必说,一手书法早已登堂入室,家传的英语、俄语,包括吕国庆在宁原学会的维语,三门外语都可读可说。加上吕国庆求人送礼给他办下的借书证,三安市那个破旧图书馆里的数千本书都已被他尽皆看完。

这一二年间,父子两人已在摊前易位,吕国庆卖茶,严华写状,在法院一带小有名气,吕国庆还不时在高考前帮几个考生补习英语,收入还算过得去,当年租住的小屋也已经买下,算是二人有生以来难得的好日子。

但昨日里,却又摊上了一桩祸事。

三安市是个县级市,所谓的市区并非行政意义上的区,其实就是城关镇,城关镇党委书记朱博才是市委常委,实职副处,加上又是三安本地一步步升上来的本土干部,自然根深蒂固,权倾一方。

实话讲,朱博才在三安官声不错,除了文化程度不高、家长作风严重这些基层领导皆有的通病之外,个人操守和工作水平都在水准之上,镇上百姓嘴里对他也褒的多、贬的少。

但官运亨通的朱书记也有烦心事。他年轻时家里穷,娶不上媳妇儿,直到当上大队会计,才好容易讨下个老婆,娶的是城关村有名的秦结巴家的二闺女,比他小六岁。

秦结巴是镇里名人,生了七个娃,前六个都是闺女,生到第七个终于生下儿子,就是萧磊见过的黑胖子秦小七。

六个闺女个顶个好看,不用招引,蜂蝶自来,秦结巴家的门槛年年都要换个新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