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起因(2 / 2)
上全家人齐上阵,从简单的初级加工起步,一步步做大,等到张祖德联系他的时候,他已经是苏江省有名的棉纺大户了。
这个时代,东西部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在刘云生的老家,国营小厂衰败的比宁原这边的要早的多,类似三安棉纺厂这样的西部小厂还在苦苦挣扎时,苏江那边已经有了正式破产的,而更多的,是私人承包、企业改制,以前的那些厂长经理,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苟延残喘的国有工厂,改头换面,变成了自家的私营企业。
奇怪的是,那些本来活不下去的工厂,一变成私人企业后,马上焕发生机,从政府眼中的无底洞,变成了他们手上的聚宝盆。
政府甩包袱、个人得实惠、企业得发展,好似皆大欢喜。
种种赞美声、颂扬声,蜂拥而至,一时间,举国上下,尽是赞歌,仿佛企业只要转换了体制,马上就是病木前头万木春的大好局面,改制,也成了国人眼中的灵丹妙药。
其实,这些企业的起死回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秘密,这些原本的厂长经理,也不是因为企业变成私人的,马上就醍醐灌顶般地成为了商界奇才、经营巨人,当社会的聚光灯只投射在他们的成功与财富上时,却忽视了那些因为企业改制,被踢出工厂的下岗工人和扔给社会保障的退休职工。
说的直白一点,在当时华夏那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势中,没有了退休工人的负担,没有了以前的劳动福利,再丢下一大批本来的职工,还有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这些所谓轻装上阵的改制企业,简直就是送上门的印钞机,成全了一大批新时代的权富阶层。
十几二十年后,有这样一批企业家,他们高举着保护私有财产的大旗,对民众的唾骂和敌意,表现出种种委屈,种种可怜,仿佛他们的原罪都是时代的错,甚至那血淋淋的原罪根本不是罪,而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他们把自己装扮成一朵朵纯洁的小雏菊,把所谓的成功,都说成是靠自己筚路蓝缕,勤劳奋斗得来的。要是有人翻他们的老底,就是要左倾,就是要土改,挥舞着金钱铸就的大棒,画下不容诋毁的禁区。
真是令人作呕!
萧磊的思绪,随着何泰清的交代,飘到了未来。还好王强发现了他的走神,连声咳嗽,才打断了他的回忆,认真地记录下何泰清的讲述。
……
刘云生两个月前来到三安,和张祖德暗中会面,共商发财大计。
通过刘云生的描述,张祖德发现自己当了十几年的厂长,其实还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东南的那些同行们,早就先行一步,完成了从厂长经理到董事长总裁的转变。
一时间,张祖德唏嘘不已,长叹自己早生了十几年,要是他再年轻几岁,说不得也要在棉纺厂复制一出这样的好戏。
改制是来不及了,即使以后要改,也轮不上他,张祖德怀揣着满心的不甘,和刘云生商量起怎样才能捞最后一把。
刘云生千里迢迢来到三安,自然是心有成算、有备而来,看张祖德那幅急不可耐的神色,心里暗中欢喜,把他见识过的国企改制中的种种猫腻细细道来,张祖德也把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
两人就像干柴遇上烈火,奸夫碰上淫?妇,在发财共赢的话题上,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两人的计划不谋而合——卖设备!
这个年头,房地产业刚刚起步,在三安这种内陆小城,棉纺厂的地皮并不值钱。
整个棉纺厂最有价值的,说来说去,也就剩下厂里那些机器设备了,但张祖德关心的是怎么卖才能让他从中获利,经过与刘云生的细细商议,两人敲定了一整套见不得光的方案。
经过两个月的筹划,就在刘云生第二次来到三安,准备着手完成交易的时候,他们的秘密,却被黄牡丹这个以前的棉纺女工,现在的坐台小姐发现了。
他们就去了金碧辉煌两次,刘云生出钱招待张祖德和他的心腹们,也算提前庆祝。他们已经小心防备,在点台的时候,何泰清还专门排除了出身棉纺厂的小姐,但不防海棠把这当成趣事告诉了黄牡丹,黄牡丹好奇之下,窥见了这些客人原来是自己的厂长带队。
黄牡丹有一名熟客,是个省报的干部,她从这名熟客那里,借来了采访用的小录音机,在张祖德第二次来夜总会时,她偷偷把录音机放到了包间的沙发下面。
她本想录下张祖德寻欢时的声音,要挟他给自家换套大点儿的房子。
没成想阴差阳错,套兔子的绊索套住了一头野猪,磁带里传来的交谈,竟然涉及到了棉纺厂的生死大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