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太子经筵(1 / 2)

加入书签

下午的时候,独孤南午朝后回府,言道晚间在太子府有一场经筵,届时会有众多经史大家和治国精英汇聚一堂,谈史论今,探讨治国之策。

经筵这种东西,最初为御前讲席,旨在持之以恒推动帝王学习,在诸多国家都得到十分的重视,“经筵一日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日之进;一月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月之进。”后来在燕国,太子也可以设置经筵,以图尽快熟练治国之策。

“启元终究是要入仕的,何不趁此机会见识一下燕国经筵如何,与楚国相互参照一番,也可起到相长之效。何况启元游学至此,身为孔先生门徒,若失此良机,未免有些可惜。”

独孤文谨在一旁暗暗撇嘴,心说那些老夫子整日之乎者也的,枯燥乏味的很,有什么好去的?还不如在家里一起研究一下泡妞大法之类的实际学问呢。

“多谢先生。”赵轩恭敬道。

“到时候文锦也会去,你跟他一道进去即可。”

“父亲,既然是太子经筵,想必有不少大师鸿儒,孩儿也想跟着哥哥同去,倾听学习他们的治国高论,对孩儿学业也大有益处。”独孤文谨审慎认真地行礼道。

独孤南微微皱眉,想了下道:“你求上进是好事,去听听也好,不过一切都要听从你哥的安排。”

独孤文锦与他弟弟文谨完全是两个类型的人,他沉默寡言,讲究的是“敏于行而慎于言”,你要不问他话,他连个屁都不会放。一路上赵轩跟他搭讪了几句,每次得到的回应不超过五个字,弄得赵轩兴趣全无,只好跟独孤文谨扯了几句闲篇。

太子府位于东长安街,占地深广而不知几千亩,让人有“一日之内,气候不齐”之叹。正门宏伟高大,气势磅礴,让人敢望而不敢近前。

府内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极尽雕梁画栋之能事。各处园亭林立,假山嶙嶙,长桥卧波,复道行空,宛如迷宫般错综复杂,如无人引导,根本不知何去何从。

燕国太子叫做李承乾,自从八岁那年被立为太子,至今已有三十年。燕皇一共有七名子嗣,而男性就只有太子和二皇子李承安两人。

李承乾的脸上总是挂着微微的笑意,人看起来和善大气,这是赵轩对李承乾的第一印象。当独孤文锦介绍两人的时候,赵轩不由对他顿生好感。

“哦?”李承乾脸上的惊喜恰到好处,话也说的中规中矩,既不冷淡又不过分热情,“原来你就是孔老先生的关门弟子?果然是少年英才……”

赵轩忙谦虚了几句,李承乾一边点头向跟他行礼的人示意,一边把赵轩拉到首席。

“诸位——感谢大家参加本次经筵,看到我大燕有如此多的大师鸿儒和青年才俊,孤心甚慰。今日,孤特意邀请到了孔老先生的关门弟子——赵轩赵启元,赵先生今日能够出席,实令本次经筵大放异彩!”

众人一阵哗然,都抻长了脖子,像看西洋景一般紧紧地望着赵轩。这就是让天下士子羡慕不已的孔氏门徒?

李承乾这样的首推介绍本在赵轩意料之中,因为此举一举数得。首先,赵轩人是独孤家带来的,此举显然有拉拢独孤家之意,其次,单凭孔小二的名头,就足以令本次经筵与往不同,对李承乾的好处显而易见;再次,令赵轩在燕国成名,使他在感激之下,以孔家门徒的身份为自己增添分量……

赵轩微笑上前,团团一揖,不卑不亢地谦虚道:“后学赵轩,游历齐国时蒙孔老先生青睐,收为弟子,实在有些惶恐。素闻燕国鸿儒博生灿若星空,心下向往之,今日在此恰逢盛会,能够与诸位前辈大儒共处一堂,幸甚至哉……”

太子经筵是个严肃正规的场合,在坐的大都是儒家子弟,讲究的都是中正持重,何况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场面上客来客去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少有人会故意寻衅找茬。

而今天显然有些不同。

“哼!”一声冷笑尖锐而冒着尖刻之气。

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之后,座中站起一人,五十多岁年纪,美髯长须,脸小而瘦,端的是一位和蔼长者。

“楚国,南蛮之地也!楚人,螳螂伺蝉鄣叶隐形之辈也!汝化外之地粗蛮之人,读了几本四书五经就夜郎自大,坐井观天,又徒靠如簧巧舌成为孔先生之徒——此事真假且不去论——就披谦虚审慎之表,行自欺欺人之实,拽文弄墨,视我大燕文化正统若无物,实在幼稚的可笑!”

李承乾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起来。他的经筵,他隆重推出的人,自然不希望有人下他的面子,何况经筵上固然可以畅所欲言,但如果侮辱对方人格,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家伙是太学博士吴潜,他……”就在这老头慷慨激昂的时候,独孤文谨悄悄对赵轩说着话。

“吴博士的话在下不敢苟同。”赵轩上前一步,正色道,“一国一地,地理、环境、人物等各处都有差异,文化自然有所分别,却并无优劣之分,俗语说的好,一样米还养百样人呢,您懂我的意思吧?至于我是否孔先生弟子,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