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2N加1好老板(1 / 2)
张都知也刚从发懵中恢复过来,心想二小姐果然是霸气凛人,如此咄咄逼人的登门为客之道,真是活久见,听了孙姝娘的问话,赶紧答道:
“在,在,咱家时刻带在身上,不敢略有闪失的”。
说罢,张都知小心地从贴身的地方掏出一个羊皮囊袋,又从里面拿出一张卷作细细一束的绫缎,慢慢展开来,递给辛赞。
只见白色的绢面上布着祥云暗纹,其上的文字金钩铁划,文末一个偌大的印玺红章。
密旨中只说差遣入内内侍省的都知张如海护送一位贵人出行,紧急之时可以调遣各地的文武官员协助,如官家亲临。
辛赞看罢,并无疑虑,颤颤巍巍地将密旨摆在案子正中,俯身于地,泣不成声。
辛弃疾也陪着祖父跪下,直到孙姝娘说道:
“幼安,你且扶起辛老先生吧。张都知,此物还需你仔细收好,不可懈怠”。
说罢,孙姝娘坐回师父身边,用手肘捅捅师父的腰侧,该你上了,后面没自己什么事情了。
可怜的易安居士,又要做一回工具人,好在她自己并无怨言。
等到辛赞的情绪平复下来,双方介绍认识了一下,辛赞也颇为惊奇,易安居士已经是古稀之年了,这还有人护送着北上金国,是何道理。
后面自然是众人将来龙去脉告知辛赞,你一句我一句的,让辛赞总算明白了,原来要护卫的贵人不是易安居士,是这个言辞犀利直挖人心的小姑娘。
而这个二小姐不只是嘴巴厉害,身负的神通才是此来最大的依仗。
“二小姐,老朽也曾帮助过抗金的义士的,只是在绍兴十一年,宋金两国议和之后,为亲族生计所困,才应了金国的征召入金朝为官的”。
辛赞还记着一开始孙姝娘的指摘,期期艾艾地辩解了一句,倒是显得较真的可爱了。
这也是了,你们当皇帝的都降了,有什么资格指责一般的百姓讨口饭吃的。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不可逼人过甚了,这个道理孙姝娘是谙熟的。
孙姝娘回道:
“辛先生,一路来幼安也曾多次提到你自幼对他的敦敦教诲,赤子之心昭昭若日月之明,要不然我等也不敢就此登门相告了”。
“辛先生,我等不日就将直往青州城去,先夺取了青州城再从长计议。辛先生可知道青州城的守官是何人,城防驻军如何吗?”
自古以来,青州就是天下重镇之一。
现在也是金国山东东路的治所,也就是省政府所在地。
东汉末年,汉献帝一朝的丞相曹操在青州击败了黄巾军,将其中数万身体强健的降兵收编为青州兵,通过整编训练以及奖赏制度,使青州兵变得骁勇善战战力彪悍,甚至是成了子承父业的职业军人,民间风气可见一斑。
而有宋以来,青州亦是朝廷的重点关注对象,不完全统计历任青州知府的人有:
寇准、张齐贤、张知白、李迪、王曾、夏竦、陈执中、富弼、范仲淹、文彦博、庞籍、吴奎、欧阳修、赵抃、曾布、刘挚、吕惠卿。。。
其中是不是有好多大名鼎鼎耳熟能详的惊艳之才?
青州知府的位置,简直就是大宋的高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辛赞对山东东路的官场变更还是比较了解的,将现任的青州知府王家宾的履历往事,为人秉性等等娓娓道来,倒是省了很多去别处胡乱打听的麻烦。
这一次来找辛赞大爷,来得忒值了。
在辛赞的评价里,王知府倒还是个不错的人,素有才学,不算太贪,综合来看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过来为我所用。
现在孙姝娘手头上最缺的是什么?
人才!
地盘眼见着就要扩大到近十个州府了(大话说的有点早),外加十多个县治,多少官位等着人才填充呢。
就现在手下的几丁人马,取降官为己用是必然的,那这些降官的考核选用就成大问题了。
孙姝娘现在的草台班子,算得上是民政方面的,就是那三个临时的民政委员,钱纶缉、赵管家、张如海。
瞧瞧都是什么人?一个跑商队的大掌柜,一个管宅院的管家,一个皇帝宫内的跑腿,离治理天下的人才要求足足有十万八千里。
在军事方面,孙姝娘是一点不犯怵的,自己也没准备包打天下,守住青州潍州,把门一关,慢慢在后院里种田,谁来干谁。
现在民政方面有了辛老爷子在,至少前期是不用犯愁了。
不过就算是收服现在金国的文官,孙姝娘也没准备腆着脸去央求人家的,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辛老爷子提议的先去与王家宾接触策反一番的提议。
一个是现在的草台班子还没名气,这造反的大事,谁会没名没分没把握地跟着你干呀。等到后面拿下了青州、潍州,再往东边发展,大家都能看出势头了,无论是投降后再收服的,还是望风而降战场起义的,难度就小多了。
另一个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