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我也是姓赵的(1 / 3)

加入书签

殿前司已经搜救了近一个时辰,整座庄子,主楼以及侧楼都烧成废墟,而魏王尸首确未在废墟中找到,所以可以确定的是魏王未被烧死,而是被叛军掳走了。

经过核实后,有八十多具侍卫马军司禁军的尸体,两具皇城司的都是被“道君天雷”火器炸死或是烧死,而庄子内伙夫,厨娘以及魏王的内侍皆被一刀毙命,看手法应是惯用匕首之人,几乎没有任何厮打的痕迹,

当然也死了十几名叛军俘虏,应是岳震,张敌万等人反击所杀,

基本确认存活的只有四人,其中有一人重伤。

虽然这存活的人证,互相指认对方是贼魁祸首,但是其中必有人贼首,所以在殿前司都指挥使王友直看来,先将二人抓获,再把永嘉郡主安然护送回临安府皇宫,他如实将此间所发现的如实禀明皇帝,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因为还有岳震等人尚存可以作为补充人证,所以王友直也无须当场便下定论,他也知道此事背后定然有蹊跷,而这蹊跷背后的人,

在帝国都城附近,敢直接制造这么大惊天波澜,他心中隐约有感觉与朝中某位有关,

但作为此时临安城中,事实上掌握绝对兵力的武将,却不能在此时表明任何态度,武将做到了他这个地步,已是大宋朝顶级的存在,虽然再往上便是枢密副使一个,但是武将做到枢密院,基本就是宣告不再统兵,退休致仕的地步,

所谓高处不胜寒,若是稍错一步,王友直作为河北沦陷区而来的归正武将,没有任何家族根基,将是万劫不复的境地。

有太多例子可以证明,大宋朝对武将从来都不会心慈手软,

王友直沉吟半晌后,看到属下示意,已然擒住了郡主口中的贼首---皇城司的张伯。

“郡主,此间情况尚未明了,臣先护送你回临安府,请郡主安心,臣已擒下那人。”

“等下,敢问王殿帅,贼首如何处置?”赵过见王友直的态度,可能是想置身事外,不愿插手。

“自然是移交给大理寺详查,本帅并无查案之权,且此事涉及皇城司,便是临安府也难插手,当是由朝廷有司专查。”王友直也并未隐瞒所想。

“既如此,便有劳王殿帅。”赵过也说不出反驳的,只得作罢。

说完,赵过便欲带着永嘉郡主离开此地,去临安府寻岳震等人,再做打算。

“且慢!”王友直虽语气温和,却态度不容置疑的挡在赵过面前。

“王殿帅,这时何意?本郡主可以为赵过作证,他是清白的。”见王友直未想放过赵过,永嘉郡主质问道。

“郡主殿下,此人虽未有直接证据,但定是涉及此案,且那皇城司的老汉拿出了此人的县尉令牌,非是臣不信郡主,恐怕郡主是被此人所蒙蔽,无论如何,此人也应随臣去一趟大理寺,”

王友直朝手下亲兵使了个眼色,只见左右便围上数名魁梧禁军,彻底封堵了赵过可能的退路,而他本人则牢牢卡住赵过与永嘉郡主中间,防备赵过铤而走险,挟持永嘉郡主。

赵过见事已至此,王友直的态度也清晰表明不愿插手其中,多说无益,

只能向永嘉郡主说道,“郡主,臣自认清清白白,便是去一趟大理寺,也是无惧的,相信朝廷定能查明真相,不会随意诬陷忠良!”

永嘉郡主已经不顾旁人的目光,说道,“不行!我不能让他们把你带走!”

面对郡主这般姿态,王友直一时也不好拿捏,放人的话,他也担待不起,但是带走此人,此时也并非易事。

正待场面僵持时,一名体态雍容,颇具气势的中年男子率领数百名兵丁而来。

“盈姐儿,这是成何体统!”这名中年男人亲切随和的说道,

赵过定睛打量道此人,虽是体态肥胖,但身穿明晃晃的四爪蟒龙服,细看袍服中的龙首向下,肯定不是当今皇帝,瞧他的年纪,也必不是太子,应是皇族中位份比较高的亲王。

“参见恩平郡王,”下一刻王友直的参拜,便揭晓此人的身份。

而一旁的永嘉郡主见到此人,顿时也没了刚才娇蛮的气势,跟着王友直行礼后,称呼道,“大伯父。”

只见这位恩平郡王面色和煦一一回礼,随后便沉声打量着赵过,

“你便是赵过?”

赵过心中一阵揶揄,从邵世雄开始甘昇,王友直等人都问过同样的话,也不知自己的名号怎这般广泛,一时还不知道

如何作答。

“怎的,莫非本王找错人了。”这位恩平郡王看着赵过面露难色,不禁调侃道。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在下便是赵过,字改之,曾任宁国府县尉,现任皇城司冰井务勾押。”赵过心头一横,想到此时还能逃到哪里去,不如坦坦荡荡的。

“好!长得还算周正,听说你曾考过进士,祖籍鄂州?”恩平郡王听到赵过,面色更为随和。

“正是,祖籍鄂州。”赵过见这位问些与今日无关的,便没有开始的警惕之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