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我也是姓赵的(2 / 3)
此时见郡主叫这位恩平郡王为伯父,赵过便也在脑海中检索这位恩平郡王的来历,
基本方向可以确定此人要么是当今皇帝的亲哥哥赵伯圭,不然就是那一位曾同为赵构养子的赵伯玖,后争储失败,做了判宗正寺的寺丞,一时虽未想清,但能察觉到此人并无恶意。
“家中父母可健在?”
“尚在。”
“你父名讳可是赵子复?”
“我是赵伯玖,你可知。”
二人也不顾忌旁人,从容的一问一答道,众人也都耐着性子听着,
不过赵过已经确定这位的身份,原来这位恩平郡王名义上,算是当今皇帝的哥哥,一度也有希望登位的,
而赵过对自己的这位便宜老子名字还是记得的,“是的,家严正是赵子复。殿下的名讳在下不曾知悉。”
得到赵过明确答复后,这位恩平郡王当即大喜道,“好!你且随本王走,”
见到赵过将被带走,王友直也不能再继续听之任之,且这位大宗正今日定然也不是无故而来,说道,“恩平郡王,此人涉及谋逆大案,臣不敢徇私。”
“噢?可有证据?若无实证,王殿帅,可不能随意诬陷宗室子弟!”恩平郡王虽体态肥胖,但王友直一言而出时,不怒自威的气势当即显出,终究还是作为皇位继承人培养过的,所散发出皇族气势也有几分帝王之气。
“宗室?!”赵过听到这位大宗正说自己是宗室子弟,虽对其搭救之恩分为感激,但是莫名其妙出来的宗室身份还是大为惊讶,心想道,莫非自己是这位郡王的私生子,但是根据自己脑海中的记忆,从未听闻家中的父亲有说道过与赵氏皇族有关。
正待赵过心中胡思乱想时,王友直接话说道,
“臣并无实证,可是有人首告,便不能........”王友直听到赵过宗室的身份同样也是格外震惊,
“本王乃是掌管宗正寺,自然对宗室宗谱了然,此人之父为赵子复,乃是和州防御使赵令绩之子,与本王生父赵子彦乃是同胞异母的兄弟,其父乃是庶出子,便未曾授予荫封。此人便是太祖皇帝的七世孙,与本王也算同宗兄弟,”
好家伙,原来这赵氏皇族的谱系这么庞大,本以为自己虽然姓赵,但是应该与这大宋皇族搭不上任何关系的,如今原来我也是赵家人!
“王殿帅,你也不用为难,若是大理寺要人,便来本王府中寻,可好?!”恩平郡王不容置疑的说道。
“恩平郡王,朝廷自太祖朝便有明令,宗室不可干政,便是王子犯法,当与庶民同论。今日臣断然是不能就此......"
王友直说的也确是实事,自宋太祖赵匡胤便吸取唐朝的教训,明令后宫,宗室,外戚,宦官干政,且不能在朝中担任较高的实权官位,虽然中间出现过几次后宫垂帘听政,但最终在宋朝完善的文官辅政的体制下,政权依旧牢牢在赵氏皇族。
“哼,本王何曾干政!宗室子弟犯事,便是我这大宗正有权管辖,这个道理王殿帅也是知晓的吧,孤为陛下亲封的大宗正,便是有权掌管宗室子弟,莫非你这一介武夫,也欲干涉我赵家的事?!”
恩平郡王多年身居高位,所蓄养的威势一出,众人皆是大气不敢出。
随后恩平郡王所带的百名宗正寺的兵丁,齐齐鱼贯而出,俨然当场便要与在场的殿前司禁军火拼的架势,
而王友直虽是殿前司指挥使,但却是一个无任何根基的武将,所有的权利都来自于皇帝,若真的与这位恩平郡王火拼起来,不仅朝中那些相公置之不理,或许他们这些文官还会借机痛打自己这名高阶武将,好来立威。
武将在宋朝就是这位卑微,而且王友直作为北归之人,本就与这南边的官僚格格不入,一直深受排挤。他平时见到任何一名御史都要小心应付着,此时更不敢带兵与这位郡王对抗。
王友直内心挣扎了一番后,也便释然了,既然恩平郡王出头要替赵过抗着个雷,他又何必执着于此,平白得罪一位郡王,本来就不欲掺和其中,
此时便卖个好,顺势而说,“臣只是奉旨行事,还望郡王殿下体谅臣,既然赵过乃是宗室子弟,当为大宗正所处置,臣不敢越俎代庖。”
“好,王殿帅且放心,孤早已将赵过的身世奏于官家了,王殿帅且请自便,孤走了。”恩平郡王说完,便示意赵过跟随自己,
恩平郡王见到一旁的永嘉郡主听到宗室的身份,面色阴郁,这位久经人事的老王爷,一眼便看出永嘉郡主与这赵过之间有男女纠葛,笑道,
“盈姐儿,你是随王殿帅回临安,还是随大伯父走啊?这位赵过可是你堂叔,你可曾无礼,哈哈哈”
永嘉郡主此时眼泪已经在眼眶中提溜着打转,听到这话更觉委屈。
而赵过却不以为意,按照现代的婚姻法规定近亲确实不能结婚,但是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是为了避免结合之后的后代有缺陷,而他如果身份属实,根据历史记载,这位恩平郡王与当今皇帝赵昚自六世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