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初入临安城(1 / 2)

加入书签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的“搜山检海”使得南渡的赵构在浙西海上躲避了三个月,终于在大将韩世忠等人竭力抵抗下,于“黄天荡”一战彻底击退了金人的追击,也打消了北边女真人吞并长江以南的心思。

而劫后逃生的宋高宗赵构已然被吓破了胆,不愿再回江北,只求保住半壁江山,自绍兴辗转至更为富庶的杭州,绍兴八年(1138年),一味苟且偏安的赵宋朝廷与金人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议后,皇帝赵构升杭州为临安府,正式建都于临安,自此享国167年的北宋已是名存实亡,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而杭州作为东南重镇,且有运河为依托,漕运商业极为发达,集国力而成的临安城便成为十二世纪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

赵过跟随着宗正寺的兵丁,走了近一个时辰,在初升的晨光下,已然远远可以看到临安城墙轮廓,赵过终于来到了这座帝国都城。

一行人没有丝毫阻碍的通过了临安城外围的禁军的重重盘查,若是未发生昨晚那场爆炸,临安府虽作为帝国都城,但守卫盘查并未如此严密,只会派出数名禁军维持治安,因为每日往来进出都城的人口货物几乎是天文数字,若是这般查验,那临安城内早就陷入停顿,混乱。

而此时跟随着恩平郡王从“钱塘门”进城的赵过,已经看到了稍远处“余杭门”外已经绵延数十里,排成长龙的人群等待盘查入城,每个人对这般严密盘查都显得分外焦虑,或是因为规模数千的禁军威慑,人群虽是行进缓慢,倒也未出骚乱。

赵过的灵魂是来自未来,是见过上海等现代化超级大都市,也去北京游览过故宫,爬过长城,但此时初见这座南宋帝国的都城,便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彻底被临安城的规模所震惊到,

一眼望不到边高耸雄伟的城墙,墙壁由规整的青砖垒制,高约十几米,而凸出城墙的马面,鳞次栉比布满持弓戒备的禁军,

从紧靠西湖的钱塘门入城时,赵过还来不及观赏这此时南宋时期的西子湖上的苏堤,便被宗正寺的兵丁涌进了城门,

入了城门后的赵过也有意用步伐丈量了城墙的宽度,足有二十余步,也就是达到十五米的宽度,从内侧可以看到城墙的墙体是用红条巨石块堆砌而成,赵过不禁感叹到宋代的建筑水平能力之发达,同时也在思考这么一座铜墙铁壁的坚城,是如何被游牧民族攻陷的。

赵过想到一路上失神落魄的永嘉郡主,便有意凑近了她所坐的马车,轻声追问道,“盈儿,这临安城有多少道这般规制的城门,”

车内人儿听到赵过的声音,先是沉默片刻,而后,略带哭腔的回应道,“这座临安城自翁翁在位时就开始扩造,自南边的嘉会门延伸到最北的天宗水门共有十三座城门,因城内运河贯穿,便设置五座水门......”

“也对,是该有京杭大运河的....”

赵过一语而出,发现此时见永嘉郡主虽是回应了自己,但明显有些颓丧,他只好打趣的问道,“盈儿,你在这临安城可有府宅?可否带我这未来驸马去感受下?”

“你这薄情汉,还这般没羞臊,按辈分我该称你为皇叔了,若是再这般轻薄,定会与大伯父说道,赏你吃一顿鞭子。!”车内的永嘉郡主拉开侧帘,泪眼朦胧的看着赵过。

赵过也不知道这位郡主怎是这般喜怒无常,

“盈儿,莫要这般想,即便我真是宗室子弟,本朝可有律法规定这出了五服的宗亲便不能成婚?”赵过对于身份问题阻碍并不在意。

“可是....虽无明律,但是于纲常伦理不合,若是普通市井小民,倒也无人指谪,但我既身在皇家,便不可能如同百姓般自在,即使父皇怜惜应允了,朝堂上的相公,天下的士子也不会容忍的....”

赵过看着永嘉郡主幽怨的眼神,他想起了古代纲常伦理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刚好生于此时宋孝宗时期。

虽是知晓程朱道学自南宋而兴,而后到明清逐渐成为束缚中国人上千年的枷锁,也使中国自宋代开始走向内向、保守、停滞,此时是宋孝宗时期,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此时应该已扬名天下了,

但是根据赵过的记忆,宋孝宗是个极为务实的君主,重用的都是能吏型的士大夫,而对朱熹等道德型、清议型士大夫极为抵触的,而且宋代的思想流派也可谓百花齐放,理学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学派而已。

“哼!你果真是薄情寡义之人,”永嘉郡主看到赵过久久未能回应自己,不禁失望的叱喝道。

“盈儿,我虽是读过几年书的士子,但是我认为人性大于天理,若真是要存天理,灭人欲,这人世间又有何般滋味呢,便是北边的女真蛮夷,也比朱熹那些道学夫子强上百倍。”赵过身为后世之人,自然是知道,后期的道学会演变成统治者禁锢思想的工具。

“你这人,枉你还自称读过圣贤书的士子,父皇虽是不喜朱先生的做派,但也是认可他的才干的,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