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君子雅量(1 / 3)
赵铁柱躲进书房翻看师傅写的这本从来没见过的书,看有什么新奇之处,回想师傅一再强调做人得有君子的修为,只有君子修为的人才能行君子之道。
“我说铁柱呀!做大事必须要有君子修为。当然你也知道历代名士们比较遵从这一点。”周一说这话时表情是严肃的。
赵铁柱能理解君子修为不仅仅反映君子个人品行,往小的说只是一个人的性格特色;而实际上是,有什么修为的国君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一个国家往往会受到这个国君的行为的重大影响。
周一师傅语重心长地还说过:“你来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乱世,后世有‘礼坏乐崩’之称;所以你得洞察时事,不可一味迂腐地修行君子之道。首先要有一个宽松的国情环境才能行君子之道。”
铁柱想起以前他读过孔子关于真正的君子修为的言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是做为君子,就要做到仁智勇兼有,忧惑惧皆无;孔子在中庸里一再强调的三句话: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铁柱明白师傅说的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是要有一个宽松的国之盛世这个大环境,才来保证你做一个真正的君子,行君子之道。
铁柱猛的开窍,他要打下这样一个强盛的国家才行;是一种在强权政治之下的君子之道。
而师父这本书说的是天道与人伦。
他拿起书本读到:“何为天道:宇宙之大道;乾之规,坤之矩。遵天道矣顺运自然法则,谋变于其中,逆天而行,大道自成;度也。”
书中写出了顺与逆的辩证关系,遇到哪些是可以顺,遇到哪些是可以逆。关键要把握住一个度。
书中分析了目前的世道已被各诸侯的君子们逆天谋道,这是任何天道都无法逆转的。
赵铁柱又拿起书读到何谓人伦:“宇宙精萃,所衍生之生灵,无怪乎父母君臣、长辈尊忧,夫妻子女,乃自然矣,尊卑呼。违反其序必乱伦也,谬也。”
读到这赵铁柱来了兴趣,觉得这本书有点意思;继续读:“天道人伦,不可撼动,人力非攻,自然乃可逆转。”
师傅又讲到:“君子雅量——君子修为养成之说。”
君子养成无谓是君子做到四不,铁柱说道:“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周一讲到:“当年周武王伐纣,是顺应了天下诸侯的响应而举事;那你知道齐桓公率十三国伐楚事出何因?”
铁柱一急忙抓头皮,将他头上的发髻给扯散了,逗得师傅呵呵发笑。
“因为楚庄王自称为王,多年不给周天子纳贡,所以齐桓公率领十三国前去兴师问罪。”
周一点头:“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作为赵国的左使,觉得自己一定能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他将自己的小儿子来朝廷做事这件事来证明自己是冒死来觐见意见的,是做好了去死的准备的,并以此来感动赵太后,长安居今天去做人质,齐国就会来支援,正是为了赵国的长治久安而考虑。”
“顾雍,知道吗?“
铁柱答道:“顾雍——魏晋八君子排行第六。著名的‘以爪掐掌,血流沾褥’是说,顾雍在宾客满座的情况下知道自己的儿子死于任上,虽然心里痛苦不堪,宁愿将自己掐出血,血浸坐下的褥子,也要控制住情绪,在言谈神色上没有露出痕迹。”
周一说:“这就是君子追求的雅量,也指宽宏的气量。魏晋时代比较盛行这种名士风度,表面上要求注意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强调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不管内心活动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就是说,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这才不失名士风度。”
铁柱忽然想起可怜的祥林嫂,把自己的灾难说与人听,让他人分担她的不幸与压力,其结果遭人厌烦;果然现代普通人和古代名士政客们是不在一个层次。
而自己又怎的从一个凡人修到一个名仕政客的做派呢?
如何在遇到喜怒哀乐事情时,做到神色自若,应付自如;因身心畅快而不面露欢愉之色,逢喜事却能不异于常,做到有涵养而显出雅量。像谢安那样得知淝水之战大捷的消息后,“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如果怒气使人面带怒容,这就会有失风度。
铁柱在想:以前读到过《世说新语》上还记载了一个豁达处世、宽容待人的事例,受到侮辱打骂也不发火,不吵骂,更不动手报复。
比如:褚季野到居驿亭时,亭吏不知他为何官职,安排住牛屋他也不动声色、毫无怨言。后来县令知道这事,“与公前鞭挞亭吏”。但褚季野没表现出得意忘形之态。对这前后两种态度,褚季野表现的襟怀磊落,“言色无道,状如不觉”。
还有裴遐在宴会上因饮酒事被人拽倒在地,爬起来后,举止如常,颜色不变,复戏如故”。在古代就算遇上牢狱之灾,杀身之祸,也应该若无其事,好像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