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 该当离去(下)(1 / 3)

加入书签

天启对孙承宗是非常信任的。因为他知道孙承宗虽然是进士出身但是身上沒有多少迂腐气息。有见识知道变通而且有时候也不拒绝耍些小手段。新一辈的人物里的钱谦益有点孙承宗的影子。但是相比起孙承宗來钱谦益缺少点挥洒自如的气质。这也许就是阅历和见识不够造成的差异吧。

见孙承宗说要替自己把一把关。天启就将这多半年的民选官经过说了一遍。这其中包括了几个阶段各有一些经验和教训。第一个阶段就是最开始南北两地各自试验的阶段。其结果就是百姓们沒有什么参与意识。一切选举都是那些有野心的大户在暗中操纵。沒有其他原因就是百姓们感到事不关己。

天启推动民选官试验不是为了征求几个地主大户的意见。他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明白自己的权利。最后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要让选出來的官员得到上下一致的认可。百姓不参与也就不会从心里认可。解决的办法就是给他们钱吸引他们來参与。同时让参选的官员说一说自己当选后会做些什么。

以前选人有个很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让人知道候选人以前做过什么。通过他以前的所作所为來评判他的能力大小。再分析有这种能力的人在新岗位上是否胜任。这其中还牵扯到对新的岗位的认识。百姓们靠天种地已经很辛苦了。根本沒有时间也沒有精力更沒有那个能力去进行如此多的分析。当然他们也沒有那个兴趣做这样的分析。

当然也可以把候选人的名字往名单上一写。最多叫人出來亮一亮相。至于他以前做过什么全部都不说就让大家选。这就有些好笑了说明主持选举的人自己都不把选举当回事。又不是选美或者看谁的名字取得好。让候选人说一说自己想做些什么。其目的就是把分析題变成选择題來让百姓做。这对大多不识字的百姓來说才算有意义。

将百姓选举的过程简单化固然是一进步。问題是后來又发现官员的竞选也需要简单化。一个官员参加选举肯定是想高升。从这个意义上來说较低阶段的官员要竞选较高的位置。他的见识和能力不一定就能总结出什么高水平规划。能力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提高。从一个地方换到一个陌生的高一级的地方。让官员能够突然适应确实也有些不太现实。假如真要他们作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划参加选举也沒有什么。怕就怕他们今后就按着这不切实际的规划做就麻烦了。

百姓选举需要将过程简单化。同样的道理官员做规划是也需要简单化。不但如此因为官员的施政规划将來要施行。还要做到实用化和专业化。按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來做这一观点。这就需要专业的人來替官员制定施政规划。以前也有很多师爷一类的人专门替某位官员做这些事。但是这些师爷只能谋划些老经验。也就是说师爷只能把一个有棱有角的新人变成一个左右逢源的官场油子。却沒办法在做事上把一个沒有经验的人变成经验丰富的人。

施政规划的制定要求专业化。在京里因为分得细可以由圣学院制定大方向产生延续性。同时由博学院制定技术性问題产生先进性。地方上沒法分这么细制定这规划的人只能是各级的辅政机构了。因为民选官的主要目的是要做到上下一致。所以制定规划时不但要考虑上面的要求。也要考虑到下面百姓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制定好大致的规划后还要让百姓來提意见。看这么做是否能给绝大多数人带來好处。

按刘宗周他们最后的意见就是先由辅政机构根据朝廷的规划制定一个粗略的本地规划。然后通过各种渠道通告下去让尽量多的人知晓并让百姓提意见。提得好就立即修改提得不好也可以说服让其理解。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各级监政官的带领下跟百姓來一个平等对话。要让百姓畅所欲言尽量满意。

当辅政机构制定的粗略规划通过接纳百姓意见得到完善后。就公布出來成为竞选的标准。有意的候选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制定一套自己的方案出來。最后由百姓來作选择。

对这个步骤有人做了一个比方。把从头到尾的竞选过程比喻成做饭让百姓吃的过程。说最开始辅政机构制定粗略规划就相当于搭配主食。比如说买好了米、面、肉、蛋、蔬菜等东西。后來让百姓提意见就是让百姓说自己还喜欢吃什么。有人喜欢某样菜或佐料而辅政机构沒有准备的。只要这样菜和佐料便宜无毒就可以去采买。当然难买的或者有毒害的东西就需要说服百姓让其理解表示现在不适合。等一切都定下來后就把这些主料和调味料展示出來。

在这个过程中候选的官员就是一个个厨师。不是有句话叫“治大国如烹小鲜”吗。官员的最后规划就是用自己的能力來告诉大家你要做出什么口味的菜出來。无论是红案白案以及偏辣偏甜都无所谓。百姓喜欢哪样口味就选哪样。如此一來就算有人落选也怪不到别人只能怪自己学艺不精能力不够。当然为了避免有人将自己过分夸耀结果最后做不到。按杨涟和刘宗周他们商议的结果。就是不说谁胜出谁落选。只把候选人排个名次出來。说了做不到的就立即换人。

等天启把这一番话介绍完。孙承宗陷入了沉思之中。过了好一阵才问道:“皇上。臣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