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所见所闻(1 / 3)

加入书签

李二陛下由于皇位来路不正,自从登基以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因此,很多时候对大臣都是很宽容的,他想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大度和英名。当他决定出宫前去骏扬坊看望李恪和杨帆的时候,受到了武百官的极力反对。吴王李恪与杨帆刚刚被刺杀,你这个皇帝又跑出去, 这不是扯澹么?谁又能保证李二陛下不被人盯上?看着众朝臣死谏,少有的齐声反对自己出宫,虽然李世民很不爽,但也只能苦笑着作罢。虽然他是皇帝,但只要不想被人骂昏君,还真就不能为所欲为。无奈之下, 李二陛下只能让太子李承乾代替他前往慰问。不管是作为太子,还作为李恪的兄长,李承乾代他前去慰问是最适合不过。一路行来, 漫天的大雪让行路有些艰难。当来李承乾来到前往骏扬坊的岔路时,有些傻眼了。宽阔平坦的道路全是用水泥铺成,虽然有些积雪,但比官道却好走许多。这让李承乾感觉很诡异,彷佛这条道路是凭空出现的。记得出征之前,他还来过骏扬坊,当时这条路比官道小了很多,而且坑坑洼洼行走极其不便。没想到一年时间不到,这里已经开通一条比官道宽两倍有余,而且平坦的康庄大道。记得当初父皇在骏扬坊见到水泥后,曾特意向骏扬坊购买水泥作为大明宫的建筑材料。当时杨帆还推三阻四,李承乾还以为是因为生产水泥特别复杂, 产量不高,也就没有过于在意。可现在却拿水泥来铺路,简直是太奢侈了。不用说,一定是杨帆那小子指使武媚娘的杰作。巾帼不让须眉!真没想到父皇赐给那小子的一名侍妾有如此大的魄力, 让李承乾有些刮目相看。感受着马车快速的在水泥路上穿行,李承乾也终于体会了其中的便利。若是整个大唐帝国的官道都建上这样的水泥路, 以后人走马运岂不是便利许多?更何况,听说这种水泥用于建造城墙,简直无坚不摧,比巨大的石料还要更轻便,更好用。这个可是强兵富国的好东西。只把能够把水泥的制造方法搞到手,岂不是天大的功劳?自己的太子之位又有谁能够抢得走?一条水泥路,让李承乾想了很多。若是杨帆知道李承乾的想法,一定会称赞他的先见之明。在后世就有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便利的交通不仅能够节约时间成本,更能让各地的货物充分的流动,确实是致富的方法。如果真的能够在大唐的境内全部铺上水泥路,即使以后李承乾没有当上皇帝,也一定能在青史上留名。随着骏扬坊越来越近,出来的商队也越来越多,甚至可以说连绵不绝,一眼望不到头。不用问也知道,这些商队定是从骏扬坊出来的。这可是大雪天啊,杨帆的敛财能力又一次让李承乾嫉妒了!不过, 对于经商李承乾倒不怎么热衷。毕竟身后有着关陇世家的支持, 自己又是太子身份, 倒不是很缺钱。虽然李承乾不关心这些,但随行的大臣和一些二代却眼红的很。如果说现在关中一带最热闹的地方是哪里?不是名妓荟萃的平康坊,亦不是聚集了各种商品的东、西市,更不是游人如织、人雅客踏青的骊山园林,而是处于秦岭边缘的骏扬坊。这里汇聚天下行商,流通天下百货。可以说,骏扬坊已经成为关中地区的货物转运中心。特别是那个超市,简直颠覆了古人对商道的认知,这是一个全新的平台,所有的一切都涵合着新奇。又过了半个时辰,李承乾一行来到了更开阔的一条道路。这里的道路也是用水泥铺平,不过宽度起码有二十几米。道路的两旁摆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即使是寒冷的大雪天,吆喝声不绝于耳。即使是看惯了长安城坊市的热闹场景,李承乾也颇感兴趣,直接走下马车东看看、西瞅瞅。很多从没见过的新奇物件让他觉得很新鲜。随行之人倒也没有在阻止,顿足远望,隐约可见的骏扬坊的城墙已经在几里开外,显然已经没有多远的路程了。更何况,虽然众人对骏扬坊互市已经如雷贯耳,但却从来不知是怎样一个地方。此次来的人平时大多都自恃身份,当然不会特意这种商贾之地。他们倒想看看,杨帆有什么本事可以让大家这么吹捧。看着商贩如织,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即使对于钱财不是很看重,李承乾还是对杨帆的印象大为改观。如果说以前李承乾对杨帆的印象是一个有一点小聪明的愣小子。那么,此次平定吐蕃,李承乾算是见识到了杨帆的厉害。当然,不止是他,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尊称杨帆为战神。再看到这热闹的交易市场,李承乾不由暗暗惊讶。能够在一年多的时间把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建设成为如此繁华的商贸之地,谁又敢说杨帆只是一个莽夫呢?看着人来人往繁忙的景像,李承乾感叹道:“我发现,杨帆那小子不仅会打仗,脑子也够灵活,居然能把一个偏远之地建设的这么好,真不愧是人才,难怪被父亲如此夸赞。”跟在身旁,一袭华丽长衫,雍容华贵的长孙冲看着眼前的场景,也有些恍然:“是啊,真不知道那家伙是怎么做到的,简直是妖孽。”说着,眼中满是难以置信。想他长孙冲从小到大,无不是众星捧月般顺风顺水。不管是才智、学识,都是年轻一辈的翘首。自从杨帆出现以后,让他星光暗澹,甚至处处被压制,怎能不让他嫉恨。当初杨帆第一次出现在众人眼里,只不过献上了预防天花的方法。再后来就是为了一个侍妾怒闯国公府,硬刚亲王杨帆的这些行为在众勋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