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所见所闻(2 / 3)
眼中,只不过是凭着陛下的宠幸而胡作非为的憨货。正当大家想看他笑话之时,那曾想这个憨憨的家伙却如彗星一般崛起,让人猝不及防。不仅让年轻一辈的人想追也追不上,更让年长一辈的人感到了极大的危胁。同样是人,年纪也相差彷佛,可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长孙冲嫉妒了。看着不断有商贩把货物装上马车,李承乾又一次感叹:“这里这么热闹,一天起码有上万贯的交易量吧?”长孙冲脸色更不好了!心说,我又不是商贩,我哪里知道?不过,这么大的交易量,一万贯应该算少的,心头却更酸了。要知道这是一天的交易量啊!长孙冲虽然不知道,但随行之人却有一人清清楚楚,那就是民部侍郎韦挺。韦挺此次过来,当然不是为了看望杨帆和李恪,而是过来清点骏扬坊应当上缴的分成和税赋。毕竟只有二十来天就过年了。本来李承乾有疑问也不关他的事,但毕竟李承乾是太子,既然问了,他不回答又不好。于是韦挺上前几步,开口说道:“启禀少主,对于骏扬坊的交易量我大致知道一些。”此地人多眼杂,韦挺当然不敢叫破身份。当然,李承乾也不会介意一个称呼。吴王李恪被刺杀,在京城的皇子都加强了护卫。谁不怕死呀!李承乾也不例外,更何况也知道是为他好。听到韦挺的话,李承乾升起了一丝想一探究竟的渴望,急切的问道:“哦,请韦管家解惑。”韦挺压低声音,躬身说道:“据我所知,六至九月份,骏扬坊的交易量为一千万贯左右,如果平摊到每天,应该一天在十万贯左右。”这位民部侍郎韦大人掌管着帝国的钱袋子,而且每次分成和税收都是他亲自前来计算和押运,所以知道具体的数字。当然,这些数字也只是武媚娘让他知道的一部分罢了。即使是这样,也把李承乾惊得瞠目结舌,犹不敢信的喃喃自语:“这么多?”想想他太子府养着这么多的幕僚以及下属,每个月从朝廷领到的钱银也只是1000贯左右。这里每天的交易量居然高达十几万贯,怎能不让他惊讶。而长孙冲听到这个数字,一双眼睛直接瞪圆了,眼珠子都差点掉了下来。想他长孙氏作为关陇世家的领头人物之一。又独自经营着大唐的铁矿生意,虽然他不怎么关注府上的钱财,但也知道自己家里最多也只有100万贯左右的钱财。真没想到整个长孙氏家产居然只有这里的十天交易量,也太让人意外了。好半晌后,长孙冲才如同中了魔障一般清醒过来,反驳道:“韦世伯,你是不是记错了,虽然这里的商贩很多,但也不可能有十万贯的交易量吧?”李承乾也是认同的点了点头。如果按照铜钱计算,一万贯的铜钱起码要装100牛车,十几万贯,怎么可能?毕竟这里人虽然多,但货物就摆在那儿,即使翻几番也不可能卖出十万贯的价钱。见李承乾两人如同乡巴老一般被震惊到了,韦挺并没有意外。想当初他也是被这么大的交易量给震住了。但是每个季度缴入国库的税赋是实实在在的,这做不得假。可以说,骏扬坊交易中心的分成和税收,差不多有以前整个大唐一年的税赋一小半。这也是李二陛下豪情万丈的想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甚至想尽快成就千古霸业的底气所在。有钱,自然就任性。见他们还是一副怀疑的模样,韦挺继续解释道:“少主,现在你看到的只是零星的散货罢了,大型的货物交易中心,是在前面的卖场里面。”说完,韦挺遥手一指。顺着手指的方向,李承乾与长孙冲转头望去几里开外,一排排密密麻麻的高大房子连绵不绝,建筑风格与一般的住所完全不同。韦挺倒也没有继续装逼,百闻不如一见,去看一看就知道了。等到李承乾一行去到大型卖场近前,这才发现,刚刚看到的一排排房子其实只是一个个高大的仓库。宽大的空间,人站在仓库面前显得很弱小。不过,虽然仓库的空间很大,但每个仓库里面都放置着满满当当的货物。每一个仓库或者几个仓库都是同一类产品。此时还有很多大型的商队正驾着一排排马车正在装货、卸货,显得忙碌非凡。据李承乾估计,这种大型的仓库起码有上百个之多,货物种类之多,简直让人看得眼花潦乱。李承乾与长孙冲咽了咽口水,喉咙有些发干,再也不敢有丝毫怀疑。在他们看来,可能每天十万贯的交易量还不止。有些神情麻木的走到了仓库的源头,入眼的是一座高大的楼房。此楼房比平时见到的楼阁高了一倍有余,宽起码也有上百米,如此大的跨度和规模,主体显然并不是木质结构。不过,墙体粉饰黛瓦,外包装用木质凋梁画栋,显得气派非凡。高大的门楣上挂着一排流金大字,上面写着大唐商行货物交易中心!好半晌,李承乾几人才从震撼中回过神来,转头问道:“杨帆建这么高大的房子用来干嘛?”韦挺赶紧说道:“这里是货物成交中心,想要买卖大宗货物,不能私下交易,都要去商行里办理手续。”“手续办好以后,商行会发放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买卖的货物名称以及数量,凭着牌子,便可去货物的仓库领取或者卖掉相应的货物。”李承乾微微点头,不过还是有些想不通,有些不解的问道:“如此多的货物,如何保证质量?”“如果一些卖家以次充好,买家没有注意,岂不是损失巨大?”韦挺笑着解释道:“在这里不管是买货或者卖货,货物交易之前都会有商行专门的验货员审险。”“对于特定的货物,卖方不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