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绝笔血书(1 / 3)

加入书签

怀孕的喜讯一下子冲澹了杨府的阴霾。只要有血脉传承在,一个家族就有了疑聚力。为了不让长乐公主等人伤心过度,武媚娘只能选择性的透露了杨帆的现状。虽然杨府众女暂时放下了心头的担扰,不过杨帆的血书却让关中震荡。杨帆是什么人啊?不仅是帝婿,更是征战吐蕃的战神……没想到却被逼到如此境地。这件事之所以影响这么大,除了事件的本身,还与杨帆以往的所作所为有关。对于长安城的纨绔们来说,杨帆是一个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存在。毕竟这小子不仅娶了当朝最受宠的两个公主,平时行事更是嚣张无度。不仅敢拳打国公、脚端朝臣,连亲王也照样不给面子;虽然杨帆也跟大多数纨绔一样无视规则,但人家有这个资本。在朝中官员眼中,杨帆则是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不懂尊卑,不知礼仪,实乃官场之毒瘤;亦有人说他才思敏捷、一身正气……乃官场中的一股清流。至于关中百姓,杨帆则是如同神仙一般的存在。不仅找出了防治天花瘟疫的办法,更是发明了让百姓便于耕种的神器,这让无数百姓感恩戴德。而骏扬坊和货物转运中心,更是养活了无数关中贫苦百姓!不管是谁,只要肯出力,便可得到收获,公平公正,童叟无欺。前些时日,本来还以为杨帆用借下江南之机捞钱,然而人家一转手便尽数捐出,用于关中河流、沟渠的疏通。如此不顾名声,却心心念念为百姓谋福的官员,关中百姓无不称赞。放眼关中,受杨府直接或间接恩惠者不计其数。所以,当杨帆的血书内容传播开来,关中百姓担忧之余,则是无尽的愤怒!一时间,整个关中闹得的沸沸扬扬。特别是江南士族坐视不管杨帆的求援,关中百姓更是怨声载道,舆论四起。一些江南的官员在经过朱雀街上朝的时候,都不得不加强自身的护卫,生怕被关中百姓抓住暴打一顿。而那些没有参与这件事又受到无辜牵连的江南士族官员更是对挑起这件事的人恨得牙痒痒。……太极殿内,文武百官又一次在朝会上商讨江南乱局该如何收拾。这一次与以往完全不同。上一次的时候,江南士族官员还铁板一块,抱团取暖。可这两天由于民声载道,江南士族官员之间相互指责,生怕这件事沾到自己家族身上。看着不断推诿的江南士族官员,这令李二陛下很是唏嘘。这么多年自己想尽办法不断分化江南士族之间的关系,可收效甚微。却没想到杨帆一下子就让这些人互生间隙。若说杨帆的血书最开始让李二陛下震惊、愤怒、悔恨……那么细细品味以后,反倒让李二没有了之前的担忧。对于政治敏感性极强的李二来说,他已经隐隐约约猜到了杨帆这么做的目的。虽然杨帆被山越叛军围困是真,但绝对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毕竟能够把血书带出来,杨帆就有机会逃出生天。想到这些,李二陛下不由自主的发出感叹。没想到自己也有被人当刀使的一天。对于杨帆小小的手段,李二陛下并没有责怪,反而略显欣慰。因为李二知道这些江南士族的厉害。若是不耍些手段,杨帆根本不可能在江南立足,更没有机会在江南大展拳脚。看着冷眼旁观、一言不发的皇帝,长孙无忌叫停了江南士族官员之间的争吵。抬了抬眼皮,长孙无忌试探的问道:“陛下,算算时间,翼国公和宋国公应该已经抵达江南,虽然尚无奏报送达,但以翼国公在军中的影响力以及宋国公在江南的影响力,想来很快会招齐兵马救援万年县公。”“只要咱们大唐府兵出动,山越叛军定然土崩瓦解,万年县公之危便能轻易解决,陛下不必太过担忧。”这番话虽然看似在宽解皇帝,若是细细品之,内里何尝没有试探杨帆现状的意思。毕竟,秦琼和萧瑀已经走了三天,应该早已抵达江南。若用800里加急奏报,那边的情况应该已经传过来。李二陛下还没有回话,程咬金便哼了一声,冷冷说道:“山越叛军不过是乌合之众,现在最重要的是营救驸马以及查清山越叛军是如何躲过各州县府兵巡视的防线。”“另外,为何江南各州官府的官员对驸马的求援视而不见,这才是不可饶恕的。”“某还是建议,应该立马派关中大军南下,把这些不法之徒全部押解回京!”长孙无忌澹澹一笑:“大将军太心急了,在事情未查清楚之前,不必过早下定论。”“若是全然将责任归咎于江南各州官员,未免有些过于严厉,如果贸然派兵南下,更有失陛下仁德之风,当谨慎为之。”“至于万年县公身陷重围,谁也不想看到,谁也不可预料……”“再说,山越叛军众多,各州县若是贸然援救,难免导致县府空虚,万一山越趁虚而入,岂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依我看,各州县不敢发兵援救也在情理之中,即使有异心者,也是极个别。”“你……你这话也说得出来,真无耻!”对于长孙无忌这番话,程咬金气得差点当场暴走。要不是有人拉着,定然会暴揍长孙无忌一顿。在场的官员也是惊讶不已。但长孙无忌、程咬金这个级别的争斗,可不是一般人能参与的。于是众人纷纷闭上嘴巴,沉默不语。不过内心却很奇怪,长孙无忌这是在为那些江南士族推脱罪责?面对山越过境坐视不管,面对当朝驸马陷入重围见死不救……如此恶劣之行径居然说——“事情未有定论,冒然派兵南下有失陛下仁德之心”“各州县不敢发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用这样的话来搪塞,当真是狡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