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二三六章 总为浮云遮望眼(三)(2 / 2)
是让我瞠目结舌。
我甚至都没来得及看第三卷目录,就让人将这两车秦律送到贾政府上,让他组织门客进进行抄写转录。虽然有些伤自尊,但是从商鞅开始的秦国立法者们,孜孜不倦地将法律这门技术,抬升到了法学这门科学的高度。
他们的集体智慧,已经远远超过了我这个法学硕士单干所能达到的高度。
所以在赵何说出“他们都觉得没什么事做”的时候,我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拿出了准备好的《秦律纬》。
《秦律纬》是我最近的主要作业,业已完成了第一卷。所谓“纬”就是织布中的横线。“经”是纵线,所以被视为贯穿天人不偏不倚之义。因此“纬”也就是成了横穿诸子相析而辩之言。《秦律纬》就是我将秦国法律展开,从立法语言、法学思想、法的渊源和部门,最后逐条分析,寻找编撰赵国法律的最佳方案。
在第一卷中,主要是分析秦国的行政法。这个说法让我自己都觉得有些怪异,原本属于人力资源范畴的部门职能的确是秦国法律调节的对象。诸如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均工律……都是法律直接涉入日常经济生活的内容。
而且程度之细致让我寒毛尽竖。比如《田律》之中,对于天气、地况、浇水多少都有详细的规定!
“大王,可见秦国之强,不是没有缘故的。”我道,“世人只看到商鞅携带《法经》入秦,日杀八百,秦国大治。谁又看到了商鞅死后,其法非但没有被废,反而愈发壮实?这是什么缘故?因为每个位置上的秦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竭精殆虑,不厌其烦地从自己手下做起,寻找让秦国强大的法子。两相比较,那些说无事可干的人,算什么呢?”
赵何手里拿着《秦律纬》,脸上越来越凝重。
“寡人要将这些庸人,统统逐出朝堂!”赵何突然怒气勃发,将竹卷重重拍在筵几上。
我微微有些心疼,道:“大王,臣以为不可取。”
现在赵国的官僚有多少人?根据连瑞做出的统计,整个赵国的王命官员加勋爵在五百人左右。对于赵国三郡另十五县的行政区域而言,平均每地官员不足二十八人。这还不算邯郸作为首都,独占了将近五分之一的行政人员资源。
如果是个庸官就开除,那君王通过谁去统治国家呢?
“官爵者只有五百人?”赵何被我列出的数字震惊了。
这不能怪他。我们说起国家来,总是人口百万,甲士数十万云云。这固然有纵横之士信口开河的成分,也有我们不重视精确数字的传统。在百万、数十万如此巨大的基数之上,作为“率土之滨”的王臣只有区区五百人。傻子都知道他们忙不过来。
当然,赵何没想到他们会有门客、有胥徒、有杂役。
我没有纠正他,遗憾道:“据臣行走列国的推测,天下官爵者不过三千人,这已经有多无少了。”
从我走过的地方来看,现在全天下大约有三千官员,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学,不过基本还算可靠的。因为赵、秦、齐三国的数据比较靠谱,都是有一手资料,而且三个国家都是官僚大国,占了大头。
尤其是秦国,我对于秦国的人事变更一向很留心。
“不过反正也没什么事需要他们做……”赵何突然萎了,这么极端的反应让我十分惊讶。
莫非是因为秦国这个庞然大物给了他太大的压力么?
我只好安慰他道:“不是没事可做,而是人太少无法做事。”
比如秦国的田律,在我们赵国可能实施么?谁去监督检查?谁去管理教育?上面动动嘴一句话,下面跑腿三千里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