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上菜(1 / 3)

加入书签

事情一下子闹大了。大得不可收拾。

上面也下来了人,但是,却一点儿章程没有。最后,是这样定案的:学校查非法经营,属于正常管理。工商派人员执法,这是依法办事。至于李红莲因此突发心脏病,与管理与执法两不相关。但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学校和工商可以酌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但这只是补偿,不是赔偿。这里,不存在赔偿之说。如果事后因此而发生纠纷,学校与工商将依据此项定论进行处理。

至于没收的陶根发家的不当货款,属于执法范围之事,不再退回。

事情是这样处理了,但是陶根发就这样跟常国强结下了梁子。

其实,常国强内心后悔得很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后果会是这样。早知道是这样,他肯定不会听冯大光的馊主意说要去请工商来执法的。教师家属做点小本买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有什么江山可打的?

常国强也知道陶根发不会就此算了。这样,常国强便萌生了退意,不打算再在白莲呆下去了。这一摊子事,就送给冯大光吧,随他怎么折腾。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是人民的事业,也不是他常国强的家当。

陶根发就这样与常国强较上了劲。不管常国强做什么事,他现在就盯着。

常国强时时觉得,他的背后,有一双仇恨的眼光,在死死地盯着他。

转眼之间,学校申报省级重点中学的事情来了。

因为验收星级学校的事,教育局局长张晓中去白莲中学走了一遭。

这是大事,全省都在搞,瓢城这么大地盘,真能申报成功的,一个县区也不过三家。所以,张晓中对这事特别重视。

本来,白莲中学不在重点中学之列,虽然白莲中学是苏北革命老区的第一所完中。但是,因为白莲地方太偏,人心思城,教学成绩也远远不如其他中学,这些年白莲中学反而比其他中学落后了许多。

所以,上报到省里之时,白莲中学竟然不在名单之中了。

偏偏省里接手这一项工作的那位副厅长,是白莲中学特殊时期之前的毕业生,一看没有白莲中学在其中,立即打回让瓢城方面重做报告。瓢城教育局百思不得其解是什么原因没有拿到批复,直到省里打电话来,说某副厅长某日要来视察瓢城,顺便要回母校白莲中学看看,瓢城人才恍然大悟。

这一来,事情就顺了许多。瓢城教育局立马对白莲中学进行了重点投资与投入,该买的买,该置办的置办。语音室上马了,多功能厅也上马了,教学楼的事,只要款项一到,立即动工。

但是,省里查之前,县里和市里得先查。一点儿不能出错,不然的话,推迟一年两年验收是小事,说不定就会被取消资格,那后果就严重了,其他书友正在看:。取消了重点资格,或者定位低于其他学校,那么在招生过程中,在与其他学校的竞争中就会处于一种弱势与被动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其他学校的申报工作也会黄掉。

再说了,张晓中也是白莲中学出去的干部。

但张晓中这么多年来都不太想回白莲。因为,在白莲,他就只混到了一个历史教研组的组长。

从瓢城到白莲,差不多有五十里路,中间经过青龙镇。从瓢城到青龙镇的那段路非常好走。出了青龙镇,路况就非常糟糕了,坑坑洼洼的,汽车在上面直颠簸。白莲的人编了句顺口溜说,汽车跳,白莲到。

出了青龙镇,路两旁全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坐在车上,一眼望不到边儿。偶尔遇到一两个集镇和乡村,可是转眼间又过去了。满眼的庄稼地,视野是开阔了,可是不见一个人影儿,到底显着了荒凉,就愈觉得这距离是远了。这坑坑洼洼的乡村公路怎么走也走不完似的。哪里是五十里路,简直就是五百里。

白莲中学的确是一所名校,一进校门就能看得见五十年代初期的那些苏式瓦房。学校一老就有名,名校八成又都是老校。恍惚间,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所中学而是一所不错的专科学校或者师范学院。

这些,是张晓中非常熟悉的风景。

白莲中学的房子是白莲庄里最好的建筑。白莲庄是瓢城县白莲乡政府所在地,但白莲中学的行政级别比白莲乡还高出半级。这种奇怪的格局是历史造成的。解放初,瓢城地区行政公署准备在瓢城西部乡村建一所农村完中,选址原来是秦南镇。秦南镇是苏北有名的大镇古镇,古时曾作为军旅粮仓囤积地,至今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叫它做秦南仓。秦南西边有义丰、大纵湖、北龙港等乡镇,北边有白莲、楼王、中兴,南有尚庄、葛武,西有北蒋、郭猛。论地理位置,一所相当规模的完中放在这里实在是再好不过。可地区行政公署的文教专员是白莲庄人,私自主张将学校建在了白莲。结果,学校建好了,有人向上告发,然而木已成舟,已经无法更改了。最后撤了文教专员的职算是了了这桩公案,但白莲中学却已经非常气派地站在了白莲乡,成为瓢城市西部地区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学校。由于当时瓢城还没有瓢城县中学,只是在泰山庙这里有一所规模较大的地区中学,下面的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