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1 / 2)
三、
当同学们得知D教授率湖北队参赛载誉归来的消息时,个个振奋了精神,特别是湖北籍同学,逢人就炫耀:我们省进入全国盆景评展总分前三名了!他们不能不为此自豪,因为前一届的全国盆景评展,湖北队的总分只排在全国第十一名。
晓林只有安下心来等待,等待着D教授来给同学们上课,好从他那里打听点儿山东队参展的消息。大家都在议论这次全国盆景评比展览和D教授。谈到湖北盆景艺术自然就与D教授联系起来,这次D教授的个人作品就获两个全国一等奖,在全国性的盆景评比中创了先例。D教授的大半生都献给了盆景艺术事业,具有很深的艺术造诣。他六十年代曾亲自拜访过中国盆景艺术的一代宗师周瘦鹃先生,得其真传,不但继承,而且又发展、创新。周瘦鹃这个名字,对于搞文学的人来说算不得陌生。周先生不仅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一代宗师,还是著名作家,他所代表的“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曾风行于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周总理曾到周瘦鹃先生的私家花园“紫罗兰庵”参观过,评价极高,并亲笔题词。
D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和蔼,他穿着一件普通的蓝色旧中山装,敞着领口,衣袖已磨得泛白。他虽已六十多岁,却有着老年人少有的魁伟身材,往黑板上写字显得很轻松;讲话时,灰白色的短须一翘一翘的。
D教授对中国盆景艺术的“派”持一定看法,他虽然比较倾向于“岭南派”,却不赞成以“派”字人为区分。盆景艺术作品,本身应是大自然精华的缩影,让人一看到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体会无穷的乐趣。所以,那些个“一寸三弯”等框框就束缚了艺术的发展,也削弱了作品自然美的情趣,人为地制造神秘感,脱离了盆景艺术的创作宗旨。“派”的问题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不少地区的“艺术家”在力图创立“新派”,看似繁荣,其实是画地为牢,走向极端。
D教授见晓林笔记本上画了不少盆景图谱,大加赞赏。要创作出高水平的盆景艺术作品,需要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会画画相当重要。其它如古文、特别是古诗词,从来就对中国盆景艺术的立意、发展产生着影响。另外,书法、文学的造诣也相当重要。D教授本人是书画家,他强调了中国山水画对盆景艺术创作的立意起了主导作用。D教授介绍了他获一等奖的两件作品的创作立意:大型组合盆景“群峰竟秀”,由三十五个单独成型的山石组合而成。打破了一石一景的传统形式,是一项非常成功的独创。它可以按照作者的构思,随手拈来组合成不同风光──三峡之险、武当之奇、神农架之巍峨、东湖之清逸,至若昆仑之横空出世、漓江玉簪斜插等,均能摆布自如。另一件“秋思”,在一个尺半盆中用了三角枫、榆、朴、水腊、牡荆,五种不同树种,花了五年时间,使观者看到盆中景就会有“风”动的感觉,这是非常奇特的。整个画面呈现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既统一和谐而又有动势的艺术效果。再加上配件小桥、房屋、行人,一幅完美的元代马致远的名曲《秋思》的意境呈现在观者面前,诗情画意、韵味无穷:
老树、枯藤、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D教授从包里拿出一本大影集。同学们一听是获奖作品和优秀作品照片,“呼啦”一下都离了座位围上来,谁也想先睹为快。晓林是近水楼台,一把抢在手中,于是,大家有的站凳子、有的爬桌子,象争橄榄球似的,堆成一个人垛,把晓林罩在了下面。
嗬,全是彩照!晓林一边翻看一边听D教授介绍:“你看这件微型作品,可以放在大拇指上赏玩,而且栽的植物还结了果实,这相当不容易!这张是一等奖作品,完全是师法自然,它再现了大自然的林间溪流和山林野趣,给人以生机盎然、自然清新的感受。这次在上海结识了许多新同行,我觉得我们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同学们通过一定理论和观摩学习,只能掌握一点基本知识,而真正使你受益最大的还是大自然……”
“这是我们省的!”
“这还是我们省的呢!”
‘快翻呀!“
翻!一大本将要翻完了,晓林有些沉不住气,甚至失望地不敢再翻下去:一大本照片里竟没有一张山东的盆景照片!“D教授,怎么没有一张山东的盆景照片?一张也没有!”他声音有些颤抖地问。
“山东啊?这次没有排上名次,作品主要是缺乏新意……”
晓林在期待D教授上课时,总肯定他会带来好消息──山东参展作品的消息,那样,自己在众同学面前……可是现在!他呆了,他肯定即使将末了一页翻过来,也不会有一张山东盆景照片,而里面有河南河北的,却没有山东的!没有!此刻,晓林沮丧的心情就象在国外看到中国队赛球输了个一塌糊涂;沮丧,实际是一种可贵的、强烈的自尊。
“啊,不过还是不错的!”D教授看出晓林脸上的变化,忙补充一句。
晓林茫然地站立起来,将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