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1 / 2)

加入书签

大概20来分钟,便到了这座山脚下。

这个山不高。

顺着往上爬,没一会儿便看到一座庙。

进到庙里。

供台上空空如也,既没有什么佛,也没有别的。

有着一股灰败的气息,许是被荒废了很久。

这个地方不错,是个可以暂时落脚的好地方。

现在还早,先回县城里去打探一下消息。

大致了解了庙里的环境,便往县城方向返回。苏黎一路闲逛,走走看看,见前面有很多人排了一条长长的队,便跟在队伍后边。

“大婶,前边卖什么的呀?”苏黎询问。

大婶回过头看了苏黎一眼,见是个白白净净的漂亮小姑娘,仿若她那上高中的儿子的同学般。

顿时放下戒心,举着手里的小本子和几张花花绿绿的印票说,“闺女,今天供应白薯干每人6斤,猪肉每人4两,数量不多,你带粮本粮票了吗?没带赶紧回家取去,晚了可就没有啦!”

苏黎谢过,不留痕迹地跟在后边排队。

排队的大多是家庭妇女,大婶接着继续聊之前未完的家常,苏黎一字不落的听着。

大婶等的有些不耐道“不是昨天广播说今天开猪肉摊子吗?这会都快中午了,怎么还没动静呐?”

吴婆婆搭腔道:“再等等。听说这批猪肉是昨天乡下送往副食品收购站那边的,这会没到可能还在路上呢!”

正说着,副食品店出来了一个有些富态的圆脸中年女人,扬声道:

“下午2点开猪肉摊子!别等啦,大热天的,回去吃完饭,下午再来……”

“没事,没事,俺们等等!”

“排队等着!”

众人连忙应声,依旧顶着大热天站在店铺门前,排着队和左右邻居熟人聊天。

王小妹腆着脸讨好:“吴婆婆,现在刚好月底了,你家的粮票用完了没?能不能借我两斤粮票?过几天月初就给你还!”

“哎行,下个月记得还啊!”

吴婆婆暗暗想着,两斤粮票不算多,有借有还,最多三天的时间就能还回来了。

这个时代没有商品房,人们大多都是一个厂院里,远亲不如近邻,平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邻里都是互相帮忙。

倘若对方耍赖不还,下次再碰到粮食拮据难以度日的时候,周围的邻居肯定没有一个愿意出手相帮的。

王小妹仔细收好两斤粮票,多少松了一口气。

王小妹是村里人,年纪不大婚结的比较早,户口留在农村,现在还是钢厂的临时工,几个孩子也落不了户,如今正是猫憎狗嫌的7,8岁的年纪,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天天嚷嚷着吃不饱。

她家只有她男人是钢厂正式工,一个月有最高的四十五斤粮,就这时不时的得靠公公婆婆接济。

这会儿到月底了,家里断了粮,这借来的两斤粮票,正好买这供应的六斤白薯,量多顶饿,能供一家子吃好几天,不用发愁月底最后的这几天吃什么了。

王小妹心神微松,笑着和大家继续聊天。

“俺听说下个月供销社搞促销,有好些不要票的东西,拿着钱就能买了。”

吴婆婆来了精神:“有不要布票的布料卖吗?”

大婶道:“那肯定没有!不要布票的那叫瑕疵品,有也让供销社的职工和有关系的抢先分了去,哪能轮得到咱们买?”

王小妹又道:“但是听说有不要票的毛巾,俺准备买呢!”

“真的?王小妹,下个月去供销社,记得把我们几个老婆子喊上!”吴婆婆开心的应着。

总结了一下听到的内容,零零碎碎中提取出有用信息,苏黎总算是摸清楚些头绪。

这些人手里拿着的叫粮本,是家家户户的命根子。

人们的吃穿都离不开它,记录着一家子每月能买到的粮食定量。

粮本里有着各种花花绿绿的票证,这小小一张张票证,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粮票、肉票、布票这些常见票证,还有糖票、尿票、月经带票等……

粮票分有粗粮票细粮票油票,这些粮票就是具体能按粮食种类采买,每次买粮都要带上粮本粮票和钱,缺一不可。

“我给你说,我家那小儿子考上高中啦!他们班,也就两个人考上嘞。现如今一个月有三十一斤粮食定量!”大婶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自豪。

“你儿子可真有出息,现在高中生可是直接分配工作当干部的!这么出息的儿子,可比将来做工人强多了!”吴婆婆叮嘱道。

王小妹却是有些愤懑不已,在一旁道“工人的咋啦?俺男人可是钢厂的锻工,一个月四十五斤粮呢,可比干部粮食多的多。”

这年头家家户户都吃不饱。

城里人吃商品粮。

有城镇非农村户口,粮食食油按人头,每月定量的粮食供应,进行统一分配。

但每人每月能分到的粮食指标不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