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2 / 2)

加入书签

不同工种的粮食指标也不一样。

工厂干活需要力气,吃不饱就没力气,领的定量粮食最高,一个月足有四十五斤。

干部和不需要体力劳动等等,还有老师和医生这样的知识分子的粮食指标也高,一个月有三十斤,粮食虽不比工人,但工作轻松体面,也吃穿不愁。

普通的无业城镇居民,一个月是二十五斤粮食定量。

虽说只能勒紧了裤腰带省吃俭用,勉强不饿肚子,可这样的日子都能惹来不少农村人的羡慕,不需要干活就能吃上国家的商品粮呢。

刚出生的婴儿每月定量是三斤,不过那得是城镇户口。

城镇户口的小孩子每长一岁便增加两斤粮食供应,直到二十五斤封顶。

上初中时由学校开证明,然后去街道增加到二十五斤,高中能增加到三十一斤,比普通乡镇干部还要多一斤。

大婶瞥了王小妹一眼,淡淡地说:“那可不一样,干部虽然粮食定量不比工人,但细粮跟肉票给的多,工资还挣得多呢。”

吴婆婆搭腔道:“听说高中老师家里不年不节的都有大米白面吃,这可是一般人比不上的,要么广播里怎么说知识就是力量呢?”

“没错,知识就是力量!”大婶很乐意听到这样的话,跟夸自己儿子一样。

王小妹被两人左一句右一句说的还不上嘴,心里却一百个不爽,她不是城镇户口,可她还是很自得的。

当初她才嫁人时,知道她嫁的男人在城里做工人,不用下地干活,吃国家商品粮的时候,村里的小姐妹有一个算一个,没一个不羡慕她的,生产队大队长他婆娘看见她可都是笑着脸说话的。

虽说她男人岁数大了点儿个头也不高,可那又怎么样?

定亲时候一下子就给了她们家十块钱,四十斤粮票呢!

从那以后在家她爹娘都不让她干活,家里亲戚各个都高看她一眼,她在村里都是仰着头走路,怎么城里这些人就不识好歹呢?

她男人每月四十五斤粮食,比乡里的干部挣得还多,老师都比不上她男人!

这年头有钱有什么用,有钱也买不来粮票,高中老师还不是得个个饿着肚子教书?

想到这,王小妹轻哼了声,挺起胸,扭过头来继续排队。

苏黎顿感有些无趣,不禁为这个时代的人们感到惋惜。

由于物资的缺乏,供销的不对等,时间如此的宝贵,竟然消耗大量的时间来排队。

何况来排队的九成都是妇女,这些妇女在一起聊天,不是比孩子就是比男人,整日里围着男人转,孩子转,灶台转,为一家子操心着,大把的时间都为别人活着。

在她所在的时代,人们不愁吃穿,由于星力的诞生,星卡的开发,人们的活动多姿多彩,女性的生活更是各有各的光芒。

如果有机会,苏黎想尽她所能,为这些她的先辈们能够做些什么,改变什么……

苏黎继续听着,话题天南地北的又说到了县城里的定量粮食供应。

“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我家亲戚前几日来县里了一趟,给我叨了那么一句,在乡下,说是今年夏收,收成可能不太好……早上那广播天天说哪里哪里出了卫星田,我看都是吹牛呢!”大婶说道。

吴婆婆压着声音:“小声点,我也听说了。”

“吴婆婆,咱们丹阳县应该不会受影响吧?”王小妹听到这,转过身来,忍不住插了个嘴,心里有些愁苦。

大婶也担忧起来,“就是就是,我还盼着夏收的粮食交上来了,买几斤大米细粮,给我家当家的做几顿饱饭呢!”

“谁知道呢,多做点准备总没错的。看来要去城东那边……”吴婆婆暗示道。

大婶扯了扯吴婆婆的衣角,使眼色让她别往下说了,吴婆婆意识到后,凑到大婶耳边压低了声音……王小妹也跟着凑了过去,几个人开始叽里咕噜起来。

苏黎没有再接着再听下去,因为刚才她听到了“城东”“桂花巷”“面粉”这样的字眼……

桂花巷,应该就是当地的“黑市”,粮食私下交易的市场。

苏黎沿着城东的方向走,也没敢打听桂花巷在哪。

她不是本地人,问的还是当地黑市的位置,这太过引人注目了。

黑市交易的地方人肯定不少,她找着这交易的人了,想必就能找到这桂花巷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