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15章 皇帝和太子(3 / 6)

加入书签

,途经南苏书城,高句丽兵多,背靠城墙拼阵,李海岸率军进入高句率境内,经历100多次战斗,战无不胜又攻克石城,进军到激励城下高立兵一万多人出城引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2000人。12月,高句丽让他的儿子莫离任入朝谢罪。

还有文化方面,我觉得大家不感兴趣就跳过了。

————

后世纪念

王昭陵,昭陵是李世民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东北山上,首开中国唐代,因山为林之先例,其规模之大,陪葬陵墓之多。在关中唐18座帝王陵园中,具有代表性,昭陵修建历时13年,贞观十年。11月,文德皇后先葬昭陵贞观23年八月,太宗和文德皇后合葬。

陵园级陪葬墓区南北长12.65公里,东西长15.45公里,占地面积113.15平方公里。林园建筑遗址主要分布在山的南北两面,保留有唐至明清时期的部分建筑遗址,主要有山门北阙门,原来置放昭少林六军及14国军长相的叠罗郎山门,东西两边墙员遗迹等。现存石刻包括14国,均常时刻向部分山石寄作20余铜。历代玉制铸文碑遗址。

在遗址的北端矗立有清代陕西巡抚所书唐太宗昭陵碑山林四周,既有陵园建筑群三处及北司马门,南司马门,秦宫遗址,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李承乾

李承乾,(公元619年到645年1月5日),字高明,陇西城济仁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亲为文德皇后长孙氏。

武德年间,作为皇孙,受封中山郡王,仁孝纯生?唐太宗即位册立皇太子,聪明仁爱?唐太宗爱子有加派陆德明,余志宁,杜正伦,魏征悉心辅佐和教导,身患足疾,不良于行。得知魏王李泰夺嫡之念日益狂躁,不敬师长贞观16年,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后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贬为,庶民流放于乾州。(这个还是李世民自己开的好头,然后在武则天的带动下,唐朝的公主和王子都有一颗谋反的心)

别的皇子还要抢太子,他直接带兵谋反自己的父亲,最终还被流放,可想而知唐太宗对他的爱有多深了。

————

典故:唐朝贞观年间设的一鹿,治愈太子疾病,筑庙寺神鹿,该地被命名为神鹿坊,故以此遗址命名为神鹿立交。

———

后世纪念

唐太宗对自己这个曾经寄予厚望的爱子离世,内心十分悲痛。李承乾去世后这一年,唐太宗写下了一首《秋日祭目》

爽气浮灯却,秋光缠子宫。一岁合疏影,花明菊点丛。刨青低草露,盖侧雾松风。扇又飘云叶,迷路飞烟红。系冷兰雕配,归寒树孕酮。别鹤栖秦里,梨园涕下中。落叶飞心剑,弦虚半月弓。芬芳细雾起,暮色满房落。

无论是谁见到秋菊点缀花丛的寂寞冷清,还是别喝梨园这些意象所象征的哀愁,无不在暗示唐太宗对已离开人世的爱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经备受万众瞩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会回来。

开元27年,李承乾的嫡孙李世之出世,唐玄宗鉴于祖父李承乾谋反被废,父亲李向又遭武后所贬,葬礼有失。李世之上述请求将祖父和父亲归葬昭陵之林内,唐玄宗于是下诏追赠李承乾为衡山王、金州大都督,陪葬又一,即便追加了李世之父亲李向

为越州都督寻国公伯父及王兄等人,也并有报赠行道为自探。时隔数十年,李承乾终于重新回回到了父母身边,长眠于昭林,自此永远陪伴在父母亲身侧,再不分离,。

———————

三写朱元璋和其儿子朱标

—————

明太祖朱元璋

就是那个著名的开局一个碗,最后登的皇帝大位的和尚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毫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朱元璋25岁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1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执政24年,称武王。他陆续消灭了陈友亮,张士成等割据势力,并在五元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推翻元朝统治。

洪武元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求公正,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此后数次迁降北城,打击北原残余势力,洪武四年灭夏平四川,洪武十年平云南;逐渐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以严猛治国,以重点御臣下。严惩贪官和不法凶贵。此后,又履行大狱,追至监党兴文字狱,用锦衣卫设立诏狱。又开廷杖之制。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兴移民屯田和军屯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抓紧教育,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定八股取士之气,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史称“洪武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