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终末孔子问礼于老子(3 / 4)
时附近的大山上突然出现一青牛,青牛凶猛异常,见物咬物,见人吃人,后来老子和青牛斗智斗勇,最终降服青牛,只许他们吃青草,还叫他们拉梨拉车,青牛也成了老子的坐骑。在洛阳城北,有个下清宫小青牛观,据说是老子拴牛处,老子拴了青牛上翠云峰炼丹,青牛就在此等他。后来老子决定西去传道化胡,牵起正在吃草的青牛就走,那牛眼见就要离开此地,对着西方吼了三声,这就是青牛吼岳典故的由来。
再遇孔子:《庄子.天运》记载,孔子至51岁却仍未能获得大道,听说老子回归宋国,配帝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老子见孔子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您来了呀,我听说您是北方的贤人,您得道了吗?孔子说,我没有得道。
老子又问:你从何处寻求?孔子回应:我,求之于数
数五年,而不得道。老子三问:你后来又从哪里得求道?
孔子回道我从阴阳求,求道12年也不曾得道。
老子回复说的都对,如果道可以奉献的话,那么所有人都会奉献给君主父母道,可以告诉人的话,那么所有人都会告诉兄弟道,可以送给人的话,所有人都会留给子孙,心中不自悟,则道不停留,向外不能印证,则道不能通行,出于内心的领悟,不为外方所承受时,圣人便不告示,由外面进入而心中不能领受时,圣人便不留存名气,是天下共用的,不可以多取仁义,是先王的旅社,只可以停留一宿,而不可以久居,形迹昭彰,变多则难。
古时候的智人甲道于人,托足于义,以悠悠于逍遥的境界生活在简略的田地,立身于不失语的田朴,这样便能逍遥无为,简略便容易满足,不失语便不耗费,从前称之为采真之忧,以财富为追求对象的不能将俸禄让予他人以出名,为追求对象的不能将名声让予他人喜欢,权势的不会把权柄交给别人,拿着它便站立不安,舍弃它便悲伤,心中无意明鉴,只关注自己所不停追逐的。
从自然的道理来看,这正是在遭受寻路的人怨、恩、取、与、剑、教、生、杀这八种是纠正人的方法,只有顺应自然变化而不为物欲所停留的人才能使用它,所以自证的人才可以证人。
孔子向老子宣传人一直说老子怀孕道如果迷雾进入眼睛里,天地四方便看起来颠倒了蚊虫叮咬,皮肤便通宵不得安眠仁义毒害骚扰人心,再没有比仁义更大的祸害了先生,您如果想让天下不丧失真朴,可以顺着造化而生情,总会道德而立,何必急着镖局人意向敲打大鼓,寻找迷失的孩子呢?白鹤不必天天洗才白乌鸦,不必天天人才黑黑白的本质,不值得辩论名誉的头衔,不值得夸张,泉水干了鱼儿一块困在陆地之上,用尸体互相填补,用口沫互相湿润,倒不如在大江大湖里彼此相忘。(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道家祖师:老子在道教中被认为是老君的化身,被尊为道祖,被称为太清道德天尊,道教将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
现代道教中,老子乃是神格,仅次于西王母的太上老君,孔子率众弟子拜见老君,虽得道授书,不负今受北丰都鬼官之考,敌生入仙界拒载,老子身长九尺黄色隆鼻绣,眉长五寸,耳长七寸,在很多道观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持蒲扇居住大罗天太清上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游龙传记载,顾老君是太上御臣大道君,大道君及元始天尊之弟子也。
道教标榜老子与道德经乃出于道教本身和三教对抗形式的需要,因为道教的思想理论渊源杂而多端,需要像道德经中那样的道家一概括,而老子的长生以及老子传说中的高寿百有60余岁或因200余岁以及修道而养寿矣,遇道者修道成仙之止又相吻合,加以秦汉以后老子被尊为圣哲,受人尊敬,汉初又与黄帝并列合称“黄老”地位极高,在三教对抗中,尊崇老子有助于道教同佛儒相抗衡。
————
世界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不仅影响在道家内无人而异,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其影响不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而且涉及医药、养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前以来诸老子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3000余种。
早在18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雅斯贝尔斯在提出“轴心时期”理论之后,又在大哲学家一书中将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列为思想范式的创作者,并把老子列入原创性形而上学家,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国际,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还得是我们中华的祖师爷,能影响后世几千年。
对于传统文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