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战写作素材专辑】(八)山岳部份(2 / 5)
一同拟定的,而尖兵负责执行,
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还记第一讲中提所有的特战队员都记得自己的脚步与距离
吗?你走几步是100M整,上下坡时各要加减几步才刚好会是100M?虽然说所有的特
战队员都知道,但没几个会记得,但所有的尖兵都会记得,而在行进过程中,每隔
几百公尺尖兵就会拿出地图、指北针与地形地物作比对,在确认无误後,尖兵会以
指北针对指定方位外的明显地物作为定点前进,也许是一颗树或一个大石头,但一
定都会是一个良好的掩蔽物,因为一到达定位後,找地图看指北针确定方位与行进
方向的事将一再重覆,直到抵达目标区为止。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些步骤过於烦琐,但这却是不可省略的,事实上,在部份美国的
求生训练学校中,蒙眼步行再依原路反逃脱的课程一直都是训练的重头戏,也一直
是所有学员最恨的科目,而教官们也从不打马虎眼,不能过关的比例高得吓人,但
一旦过关则是功力大进,如同打通任督二脉一般,而这也确实救了不少被俘後脱逃
的队员。至於如何完成这个科目,其实不难,读秒、步数加上方位的组合再反推回
来就可以了,原理不难,但知易行难啊!
在坡地上另一个要注意的事是下坡,与一般想像相反的,下坡比上坡更耗体力与危
险,因为身背重负後的重心原本就不稳,上坡的体力耗损累积到下时才会发生的氧债
效应与精神的松??,都使下坡充满了危机,通常一般的解决方法是采用之字路线迂回
下山,而不是采用直线下山的路线,除非有特别紧急的状况,否则都会采用超过直
线长度数倍的之字路线,下坡路的另一个危机则是被伏击的可能,下坡途中遭伏击
,若是退回山上,则极可能被围於山顶至弹尽被伏,若是直冲突围则可能伤亡过大
,倾斜的山坡则又使迂回的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是指挥官们的另一个抉择,依手
册上所说是「立即集中部队与火力,攻占有效压制位置,掩护大部脱离火线,迂回转
进。」但笔个人却偏向沿山腰作水平移动,移到敌两翼对位角(即敌75°与115°角的
方位)作下压式攻击,打乱敌阵线或歼敌OK後,朝反方向脱离交战区,也有许多指
挥官喜欢以两翼反包抄的方式来解围,但由於部队人员、火力都必须分散,笔者个
人并不建议。
此外,由於队形的分散容易造成人员行踪的暴露,在坡地的行进队形都是采用密集
的队形,如此也可保有在状况发生时,指挥官有最立即的反应可下达给所有成员。
在坡地的另一件注意事项是曲射武器的攻击,在坡地上,可供运动与迂回的空间都不
足,机动的速度也不够,一旦遭曲射武器的攻击,真的是躲都没得躲,而更惨的是,
敌人可能根本就连看都看不到,而特战部队通常也不会带着足够火力曲射武器来实行
反炮战,简单的说,就是连还手的馀都没有,解决之道?没有,只有一路上小心不
要被敌人发现,尖兵不要把部队带进弹着区,或者在最不好的情况下,真的遭曲射
武器伏击时,只有继续向前推进,前进到最小射程以内时,再思反击之道。
陵线
在许多的登山社团中,向世人展示的照片中有不少是整个登山队,沿着陵线一路前
行的壮举,但在大部份的特战行动中,这种作法却是相当危险的,因为突出於陵线
上的一路纵队,与游乐场上的射击靶差不了多少,而且重心与风切的问题也一直都
是行走於陵线上不可避免的风险,而最大的问题在於掩蔽与运动空间的欠缺到了几乎
没有的地步,因此於陵线上所能作的战术动作便相当的有限了。事实上如果没有选
择时,真的非要行走於陵线时,队形也真的只有一路纵队的唯一选择,在陵线上遭遇
敌火射击时,卧倒是不怎麽可能的,若能让人卧倒,那也不叫陵线了,若脱离陵线直
下滑,危险性过高,所有的手册都说是绝无其他可能的选择的最後尝试,生还的机
会只略高於不背伞包而从12000??高空向下跳。笔者个人的建议是把陵线视为一条绳
索,以吊索突击吊桥的方式匍伏前进;或是离开敌火射击面,以双手吊於陵线的另
一侧,双手交互攀爬过陵线,至於在陵线上以火力还击的作法,实际效益并不大,
大部份的手册都不这麽建议,笔者的建议是若非还击不可,请先求掩蔽,再求发扬
火力,若实在没有掩蔽,可以自己的背包代替,但注意精密的器材与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