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 五种飞船(3 / 3)
飞船运送回星球表面。这样的一个过程看似比较繁琐,可最大的好处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运载能力和缩减了飞行时间成本。
所以这种星际空间站相当的庞大,最小的星际空间站直径可以达到五千米以上,除了有类似码头那样长长的栈桥之外,星际空间站上还需要具有飞船组装、生产以及维修能力,以便来往各种飞船在此进行养护维修。
造成这种看似很复杂的转运方式其实还是一个技术台阶的问题,在反重力技术被人类吃透消化并且小型化之前,这样的转运必须要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而由于不用往返于地表无需反重力设备,第四种专门用于太空之间飞行的飞象级飞船便可以腾出大量的空间来装载各种物资和人员。这飞象从名称上也就可以看出它是专门用于宇宙飞行的飞船,不过在个头上却没有地象级有太多的限制,可以根据飞行速度、装载物资的不同需要来进行调整。这想飞的快点的推力设备自然多一点大一点,不需要速度可以慢悠悠飞行的推力设备则可以小一点少一点。
不过这第四种飞船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简单的列为一个飞象级来划分。布迪给出的技术图纸是筒体似的模块化组合技术,人类完全可以在逐渐吃透这种技术后无限的扩大飞船的大小,能容纳超过十万人。体积超过上百公里的**堡垒开始跨入星球殖民时代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按布迪的估算,当人类能够完成如此巨型飞船的建设生产。没有三、四十年的努力是绝难做到的,而到时候众兄弟早就已经可以不用再受各种也许还存在的政府所威胁了……
前面四种飞船各有所用。不过从其使用方向和使用目的性上来划分,这些飞船其主要目的都是用于生产建设、人员物资运输运送这样的工作,是属于民用飞船。而这第五种飞船……和其它几种飞船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用途,其最大的用途并不是用于货运,而是用于作战的战舰!
人类的科技文明中,绝大多数的科技研究首先运用的地方就是军事领域上,两次人类世界大战和之后的冷战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却促使着人类科技在以突飞猛进的态势提升,在这点上,布迪表示不管是哪个星际文明种族都是如此。既然已经给了人类进入星际近海探索的台阶,那么再藏着掖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只不过和民用飞船相比,这战舰的生产比起民用飞船来说自然难度要大很多,不仅舰体强度上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而且还要考虑到未来星际战争中的战损问题,因此冗余设备和多环路设备就占据了舰体的大部分可用空间。就像人类船只战舰那样,一个舱室出现破损不要紧,但关键是能及时关闭该舱室,并且人员、设备和物资能迅速的从其它通道通过和转运,同时尽量不要影响整艘战舰的作战能力。
而且考虑到目前蓝星人类的实际技术水平,布迪还要考虑给这些战舰安配怎样的武器装备,这太超前的能量武器人类懂用但不会生产也是白瞎,而防御方面,啥能量屏障什么的喀式动力又不太适合于这样的能量转换输出,因此布迪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决定清一色的给人类模仿喀式动力突击舰的仿制图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