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2 / 3)
有所成,文庙必有你一席之地。”
方孝孺没有和一般的儒生那样谦虚,而是期盼的道
“但愿能有这样的一日。”
陈景恪又问道“你的那个徒弟呢?游历天下,带着他不方便吧。”
方孝孺说道“我会先去一趟浙江,将其送回家中。”
“他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跟随叶四梅学习,比跟着我到处跑要好的多。”
主要是叶云流还年幼,四处奔波太危险了。
不说别的,光一个水土不服就能要人命。
带着他,不光耽误他打基础,更容易要了他的命。
闲聊了几句,两人就开始聊起了学术上的事情。
主要是方孝孺阐述自己的想法,陈景恪提一些意见。
朱雄英也很想发表一些看法,但很快就沮丧的发现,自己根本就插不上话。
很多时候他都无法理解两人的思维方式,更别提他们要达成的目的了。
此时他才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和真正的学术高人之间的差距。
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但也让他清醒过来。
自己是有点小聪明,可以仗着陈景恪教他的知识,占点小便宜。
但要真较起真来,自己毫无还手之力。
本来有些浮躁的心,渐渐的沉静下来。
不再想着怎么震惊他人,而是安静的倾听。
陈景恪和方孝孺一直在悄悄观察他,见他从跃跃欲试,变得有些沮丧,到最后的平静。
就知道他心性有所成长,心下皆暗暗赞许。
孺子可教也。
之后两人就专心的探讨学术问题,方孝孺的优势是儒学功底深厚,陈景恪的优势是见识广博。
两人各擅所长,都觉得收获很大。
收获最大的还是方孝孺,虽然陈景恪很少正面回答他的疑惑,却总是能给他指引。
让他知道往何处去寻找答案。
这比直接告诉他答案,都让他高兴。
“景恪,我知道自己的路在哪了?”
陈景恪很是惊讶,问道“路在何方?”
方孝孺带着兴奋的语气说道“唯物观,我要在唯物观的思想下,重新诠释儒家思想。”
唯物观?陈景恪愣了一下。
意料之外的答案,但又在情理之中。
“这条路可不好走,仅仅是让大家接受唯物观,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方孝孺说道“是不好走,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古人早就有类似的思想,如荀子就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之言。”
“南朝范缜更是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类似的思想很多,只要逻辑圆润自洽,其实世人都能接受。”
“儒家的包容性是非常强的,也正是在它的调和下,佛道两家才能相互融合,相互依存。”
“儒家能同时接受,形存神存和宇宙即吾心。”
“所以,我觉得难的不是让大家接受唯物观,而是如何让程朱门徒接受唯物观下形成的新儒学。”
陈景恪沉吟片刻,说道“你说的确实有道理,但我觉得这种包容性,并非儒家所独有。”
“而是华夏文明本身的特性。”
“因为华夏文明,本就是吸收融合了诸多文明所形成的。”
“这种包容性,是融入到我们骨子里的。”
所以信奉的宗教都是多神教。
所以我们逢神便拜。
所以我们才能诞生,百家争鸣这样的大世。
所以我们古人可以说,‘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而不用担心被火烧死。
可以信仰法家、道家、佛家……也不会被视为异端。
哪怕你去宣扬自己的学问,也不会有人视你如仇寇。
最多就是孤立你,让你没有办法出仕做官而已。
这种包容性,在所有文明里,都显得如此另类。
“你正在编写学术变迁史,应当知道,诸子百家都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真要论包容性,反倒是道家最为突出。”
“汉初七十余年,施行的都是黄老之学,讲究无为而治。”
“道家并未仗着这个身份,去打压任何一家学派。”
“唐朝尊崇道家,黄老之学重为第一显学,也同样没有打压别的学派。”
“嗯,道家和佛家的斗争不在此列,此事涉及到汉胡和宗教之争,已经不是单纯的学术之争了。”
“反倒是儒家,在这一点上做的并不好。”
“在获得汉武帝的认可后,马上就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话。”
“虽然独尊儒术,确实帮助华夏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但儒家的霸道却也显露无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