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用工荒(3 / 3)

加入书签

里,回头让蒋瓛去好好查一查。

陈景恪说道“朝廷自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规定每户差不多可以拥有一千亩地。”

陈景恪颔首道“大明的律法是针对所有人的,尤其是这种事关国本的律法,更是一视同仁。”

听完他的解释,福清也知道事情已成定局,但还是有些闷闷不乐

官僚们却故意抹黑勋贵,并以此为借口反对新政。

如果将他们逼迫的太紧,反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后续她又置办了一些,家里也有近万亩良田。

前世的大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亡在这群人手里的。

只要朝廷咬死,文官集团反对新政就是为了针对勋贵,那这就是一场由文官掀起的党争。

可对于地主大户来说,也只能勉强维持体面的生活。

这么做的目的,其实还是源于华夏传统打压商人阶层。

但对于勋贵集团支持新政,主动将多余土地售卖,大家是不信的。

温水煮青蛙就是这个道理。

最先得到的消息的,肯定是有钱有势的人家,而这种人家往往都是地主。

这些人还拥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地方他们能架空朝廷官吏,在朝堂能左右国家政策。

但就算要民族融合,也不能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融进来,必须要有个门槛。

于是,他们纷纷写信给老家的亲朋,如此这般的安排了一番。

朱元璋哑然失笑,蓝玉还是那个蓝玉,是我们把事情想复杂了。

而且古代亩产也就一两石,再除去种子、田税和其他投入,也就剩不下多少了。

不是他们不怕死,而是牵扯到的利益太大,大到了足以让他们不顾风险。

这些都是传家的根本,又怎么可能不关注。

陈景恪“……”

就看谁能鼓动更多百姓了。

面对党争,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商人掌控一切。

不过眼见传的有鼻子有眼的,也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相信。

双方还因此吵的不可开交。

三代君主接力,很少有完不成的政策,没必要太着急。

“虽然收紧了土地政策,却放宽了对商业的管制,以后大家可以从事商业活动赚取钱财。”

陈景恪家以前没有田产,全靠行医为生。

对于官僚反对此事,也在意料之中。

这是朝廷有意为之,女奴只要身体健康,基本都能拿到居住证。

朱雄英“……”

朱雄英有些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追问道“那你为何两次打断他的话,不让他解释?”

这一点在意识形态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可有了这层遮羞布在,经商就始终是上不得台面的行为,是低人一等的。

朝廷一直在打击大户,减轻百姓的负担,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能影响到思想文化和政策的走向。

陈景恪又仔细询问了奴工的事情,不过福清也多是道听途说,了解的并不是很清楚。

大‘清官’徐阶,拥有四十余万亩土地,半个松江府都是他家的。

一千亩地对人家来说,就是蚊子腿。

官僚士绅集团,在忙着鼓动百姓抵制新政。

而勋贵阶层,已经开始着手分拆自家的土地了。

(本章完)

inf。inf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