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见闻(2 / 4)
田税增多了,但苛捐杂税全部废除,百姓缴纳的总体赋税变少了。
“新政好啊,老百姓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朝廷对咱们老百姓真是太好了。”
丁“徐家……就是魏国公府在卖地呢,整整七万亩,就只留下四千亩,其余全卖了。”
百姓们不知道的是,将棉布运送到县城,价格会比商贩收购价高出五成左右。
他们就已经开始卖地了。
他不明白,这么明显的危害,朝廷就看不到?
不过他并没有就此反对,而是采取观望的态度。
南方承平已久,更加的富庶,百姓多关注赚钱、关注文教。
北方更加破败,百姓的日子但凡有所改善,就会非常感激国家。
这也同样是地域差异造成的。
以至于现在朝廷放宽了人身限制,百姓依然不敢走出去。
但他不敢。
二来是当初毕竟得罪过对方,别人不追究就算了,自己哪还有脸去别人身前转悠。
老师和陈景恪关系莫逆,有这层关系,自己在主动道歉,想来对方会原谅自己的。
但深入了解之后他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如此大才,自己竟然为了利益去针对。
再次让他感受到了南北方的差异。
叶云流就将此事告诉了当地百姓。
北方的经济比较单一,就是靠农业,且面临草原边患,自然更关注政治和农垦。
“嘿嘿……太子太孙都是贤君,咱们百姓至少能过百年的好日子啊。”
也因此,叶兑对于曾经当了儒家帮凶,针对陈景恪的事情,充满了懊悔。
“现在我们没看懂,可能是因为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
长此以往,恐怕南北之争会愈演愈烈,不利于大明的长治久安。
然后嫌弃的道“文官……哼,读书人最没良心。”
让他对新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而且他发现,北方百姓普遍更加忠于朝廷。
“不只是徐家,隔壁乡的汤家、冯家……好几十家都在分家卖地。”
可以说,叶兑把一切都提前给他规划好了。
越说众人就越是兴奋。
他对叶云流的解释是“从既往的政策来看,朝廷是有全盘计划的。”
就在他陷入头脑风暴的时候,壮汉丁路过喊道
“你们怎么还在这闲聊呢,快去看热闹去吧。”
当初支持陈友谅的省份,赋税也很正常啊,为何就支持张士诚的地方赋税重?
他问过好几个人,得到的回答大多都是,皇帝更痛恨张士诚。
南方就不一样了,大大小小的势力打击了好几遍,百姓心中有所不满是很正常的。
北方动乱数百年,早已破败不堪,更没有什么宗族势力。
对于当前的生活,不论南北方的百姓,普遍都很满意。
少年正是游历天下增长见闻的叶云流。
丙更加的疑惑了“阶……阶梯性收税……不是把大户都得罪了吗?好好的朝廷为啥要这么做?”
这一点,从他们对新政的态度就能看的出来。
叶云流继续说道“朝廷限制大户只能有一千亩地,他们还会挖空心思去抢夺百姓的土地吗?”
丙明显不信的道“咋可能,他们家可都是上好的良田,水渠都修到田头的,怎么可能卖。”
普通百姓不会问那么多缘由,他们只知道现在布匹很值钱,价格比以前贵了一倍还多。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真实写照。
进入村子里面,到处都是织布机的声音。
学问确实很深厚,但带着一股浓浓的腐朽味儿。
实在是晚节不保啊。
北方施行的很好的政策,到了南方就不一定适用。
但他的曾祖父叶兑却是新政的坚定拥护者。
甲“有什么热闹?”
这一切无不说明,他们对朝廷非常满意,相信通过努力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
赚取的钱财,可以供一家的开销。
百姓习惯了被束缚在当地,几十里外的县城,对他们来说就是另一个世界。
如果统治者不了解这些,在制定政策时候不加以考虑,很容易出现问题。
他不明白,同样是一个国家,为何税率不一样?
叶兑的解释是,因为这里的百姓当年支持张士诚,这是对他们的惩罚。
众人一脸疑惑。
叶云流其实也有同样的想法,太子太孙都有贤名,大明盛世可期。
南方人多关心商业,关心文化。
“据他说,乡令放话了谁再敢和二狗子赌,就让差役天天去查谁家。”
一来是觉得自己学问不够,去了就是献丑。
比如放宽对人口的限制,增加了社会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