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见闻(3 / 4)

加入书签

稳定因素,导致各城市犯罪数量剧增。

南方很好的政策,到了北方就水土不服。

众人恍然大悟,然后就兴奋起来。

前段时间,他终于跨过长江趟过淮水,进入北方地界。

叶云流忍不住说道“朝廷这么做是为了抑制兼并,帮助百姓保住自己的土地。”

叶家自身也是新政的受害者,受到的约束更大了,缴纳的赋税也变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曾祖父为何还要说新政好呢?

于是,叶兑就全面为他剖析了新政。

为什么?

不过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罢了。

甲见有人反驳,脸上有些挂不住,说道“限制大户,和我们百姓有什么关系?”

再有就是讨论农垦,谁家的庄稼好,应该怎么种之类的。

摊丁入亩的好处,傻子都能看得出来,偏偏士绅们就反对诋毁。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家国天下的概念也逐渐形成。

南方更加富庶,百姓认为过上好日子是应该的,过不好就是朝廷政策有问题。

接下来他去了更多的地方,见识到了更多的东西。

而且他隐约有一种感觉,朝廷肯定还有更深的用意,只是他还无法参透。

丁一脸兴奋的道“怎么可能不反对……文官都反对,武将支持新政。”

百姓闲聊的时候,话题更多的是什么东西价钱好,谁家的孩子进学了,哪家的孩子有天份。

甲、丙都附和的道“是啊,也就朝廷禁止典妻,还给百姓分地,要不然她婆娘早就被折腾没了。”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为何朝廷会放宽人身限制了。

多观察,谋而后定,就算反对也能有更充足的证据。

这种差异看似不重要,实则对政策的影响非常大。

乙催促道“快说到底怎么回事儿。”

他那位便宜老师方孝孺,也经常从朝鲜王国寄信回来,帮他解答各种疑惑。

事实上,深受曾祖和老师影响,他对那些名士大儒也很不以为然。

这种反差让他很不解,明明庄稼生长的那么好,百姓也很勤劳,为何大家日子还很苦呢?

前几个月,他游历了南方几个主要省份,深入基层去观察新政的情况。

“现在他出来,指不定怎么祸害一家子呢。”

那种感觉,都不需要用语言交流,只看精气神就知道,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但他现在正是进学的年龄,在家耽搁三年很可能一生就耽误了。

而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减税。

百姓同样辛勤劳作,但身上的衣服几乎看不到多少补丁,脸上也洋溢着笑容。

所以,在守孝半年之后,他就遵照祖命出发,一边游历一边前往朝鲜王国。

不过比起自己的事情,他更关心新政,于是找了个空挡插话问道

叶云流也不禁愣住了,魏国公府卖地?假的吧?

看似差不多,但深思却发现,内核完全不一样。

这两种想法没有什么对错高低之分,只不过是环境使然。

他连忙收起发散思维,竖起耳朵倾听起来。

乙震惊的道“什么?为什么要卖地?”

对于战争关注度也很高,哪里打仗了,胜负如何等等。

叶兑提前做好布置,他在孝期外出求学,就是遵守曾祖遗命,是合乎规矩的。

这个感悟,让叶云流对很多问题,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

然而结果却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

“尤其是那个摊丁入亩……要搁以前,咱们这些泥腿子不是干活就是服役,哪有时间在这里闲聊。”

大明产的丝绸、棉布、瓷器、茶叶等等,供不应求。

如果真能施行下去,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的土地兼并问题,真可以在大明得到有效缓解。

“两个孩子也快拉扯大了,苦点累点日子还能过得去。”

只要将布织出来,在家门口就能卖掉。

恨不得前往洛阳当面讨教学问。

丁得意的道“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朝廷颁布了一道新法令,叫什么楼梯收税……”

满嘴的道德文章,肚子里全是男盗女娼。

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讨论,述说着新政的好。

“是啊是啊,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啊。”

“好啊,好啊,真是太好了。”

乙“如果真能这样就好了,他婆娘也是可怜人啊。”

丁就将阶梯性收税详细的解释了一下,然后道

“……魏国公有四个儿子,就留了四千亩地,别的都卖了。”

叶云流却很是不解。

“阶梯性收税受损最大的就是勋贵和官僚士绅,他们没反对吗?”

但心里却再次翻腾起来。

叶流云心中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