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五章:下邳议,武安国出(1 / 2)
说话之人。正是赵昱。其人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徐州人士。当年。陶谦第一次征辟其出仕之时。其因看不惯当时的朝政。称病不出。再三之后。赵昱面临着与其好友张昭一般的境况。陶谦以刑罚逼迫。不久之后。被举为茂才。其人耿直。廉正有礼。之后得陶谦赏识。一路升为广陵太守。虽说陶谦用的手段不是很光彩。对赵昱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知遇之恩。这也是为何当年陈登游说几人投奔诸葛瑾时。赵昱毫不犹豫的便出言拒绝。
陶谦用人。虽然也重用世家大族。相比于赵昱而言。却更是信任赵昱。将其引为心腹。可以说。徐州之中。他可以算是对陶谦最为熟悉的几人之一。陶谦经营徐南多年。天下未乱之时。更是广施仁政于百姓。徐南之地。百姓尽得其恩。如今城中。几人却是不知道陶谦这个名字。对于徐南的百姓來说。意味着什么。赵昱却是知之甚详。这才会忧心不已。
“其实情况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见诸人均是低着头思考。对于城中情况最为熟悉的张昭出言说道。一开口。便将诸人的眼光吸引了过來。
“主公仁慈。施行的乃是仁政。所谓百姓者。无非是求的安稳日子。主公攻下下邳之后。施行的一系列政策。皆是以百姓为主。人有其田地。人有其吃住。正可长久之安稳。百姓之中。并非全部是愚昧之人。与主公相比。陶谦所施者。不过是小恩小惠而已。只要下邳城安。城中百姓自然不会有所异动。再者言。城中有着六万大军。且有着曹、陈两家之助。对于城中的掌控力足以将陶谦出面的影响将至最低。”张昭沒有感到一丝怯场。诸葛瑾的用人之法。便是人尽其才。若真是有才干。小节之上反而要求的不是很严厉。
“好。”荀攸击案而起。对着张昭满是赞赏。不由的为诸葛瑾感到高兴。张昭之言。荀攸其实也能看懂。只是城中差不多皆是陶谦旧部。与故主交兵本就情绪不高。赵昱之言虽也是实情。只是眼光却太过浅窄了。只是知道归知道。荀攸却是不能说出來。而张昭。却沒有这方面的顾忌。也正说到了荀攸的心坎之中。
“子布所言甚是。主公雄才。其实小小陶谦可以比拟的。诸君若是有得机会前往徐北一观。自然知道主公治下。比之徐南却是两种极致。如今下邳城占领不久。很多政策尚未实施。诸位心中当有信心才是。况且刘繇十万大军。于某眼中。不过是土鸡瓦狗一般。何惧之有。”说至最后。荀攸很是傲然的将头颅扬起。语气中。带着浓浓的不屑。
陈登眼神有些飘忽。屋子不大。所有的一切一眼可以看尽。原本陶谦手下。出去陈圭之外。面上尽皆带有羞捻。还有一丝恼怒。对于荀攸如此狂傲显得不大认同。陈登眼光瞟到父亲陈圭身上之后。顿时愕然。片刻之后才将脸上表情收尽。重新露出淡然之色。
姜还是老的辣。陈登虽有智谋。却还是年轻了。只见陈圭自坐。岿然不动。荀攸之言在其心中。丝毫沒有激起波澜。与荀攸相处半载。且不说对于荀攸智谋的佩服。单单是往日间。荀攸何曾有过如此表现。陈圭脑中一转。便以知道了荀攸的用意。
见几人表现。荀攸也不做得太过。随即语气一缓。口中淡然说道:“我欲统兵五万。出城与刘繇对峙。下邳城中。须有一将防守。诸位谁愿担此大任。”
静。一片安静。屋中几人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沒有出列接下。
与几位文人不同。武将更愿意的是征战沙场。在他们眼中。即便是敌我实力悬殊。也宁愿在战阵上一较高下。谁会愿意坚守城池。
荀攸也不恼怒。好似之前已经想到一般。呵呵笑了出声:“你们不说。我可是要点将了。”荀攸眼中。透着一丝得意。他早就知道几个战将不会乖乖留守的。便耍了一个小计谋。
“王方。你素來便沉稳。留在下邳驻守。下邳乃是我军之根本。重中之重。此战若胜。记你首功。”军令如山。军令出。便再容不得诸人辩驳。王方只好暗叹倒霉。将军令接下。
“武安国。令你带兵马三千。以为先锋。须知。以弱碰强。当以智谋。凡事三思而后行。”武将之中。只有管亥、武安国、樊稠三人乃是统兵大将。荀攸却是不敢大意。对其谆谆教导道。
“军师放心。俺晓得。”武安国高兴的接下将令。兴奋的拍拍胸脯。张口便出言保证道。
荀攸点点头。显然对武安国很是放心。转而对着其余几人说道:“子布先生留在城中。负责粮草一事。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乃是我军命脉。我留下陈和将军与你押送粮草。”顿了片刻。不待张昭应答。便接着说道:“城中之事。便有劳陈公了。”对于陈圭。荀攸表现出了一切应有的尊重。一直以陈公相称。
“军师放心。老夫虽然上了年纪。却还不曾糊涂。老夫在。下邳城便在。”陈圭不敢托大。诸葛瑾对荀攸的信任。让陈圭心中蒙上一层阴影。不过他心中也是知道。陈家。毕竟太大了。更何况世家大族之人。皆以家族为主。他心中很是知晓。同是世家出身的诸葛瑾。同样也是知晓。而荀攸却不相同。荀家与诸葛瑾几乎沒有瓜葛。荀氏一族之人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