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造反没商量(1 / 2)

加入书签

(3) 造反沒商量

想必大家对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那个卢绾还记忆犹新吧,这个从小和刘邦称兄道弟的铁哥们,刘邦对他并不薄待,他被封为了燕王,

随着朝中原封大王的一个个被诛杀,这个时候非刘氏宗族的异姓之王已经是稀有动物了,只剩下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臣在每天念着孔也,一样的句子:多乎哉,不多也,多乎哉,不多也,

而这个时候那个被逼造反的陈豨逃到匈奴后,刘邦并沒有放过他,他派出的“夺命杀手”是周勃,

周勃果然不愧是刘邦最得力的部将之一,他利用“和亲蜜月”还处于摇摆中的匈奴人“中立”,然后,集中火力很快就消灭了陈豨这个反革命团伙,

但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还生出一些事非來,“说服”和“勾通”匈奴的外交政策是燕王卢绾去办的,

卢绾当时派出的使者是张胜,这个张胜的使命是以三寸不烂之舌很快说服“大汉女婿”冒顿收起了支援陈豨之心,

但外交官张胜之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他在说服匈奴人的同时,还将面临匈奴外交官的对他的“反说服”政策,

说白了,张胜当时面临的情况是,说服与反说服,

当时匈奴的外官交其实也是中国人,他的名字叫臧衍,他的父亲大家耳熟能响,叫臧荼,

臧荼被刘邦除掉后,他儿子臧衍逃到了匈奴,这个时候臧衍就对同样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张胜进行了攻心政策,

他说的话就是引用韩信的那句句经典的警世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

其实面对张胜这样聪明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再解释什么了,因为此时臧衍的这句话的含义已是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一旦陈豨真的被消灭了,刘邦的下一目标就轮到你燕王燕国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臧衍的话不无道理啊,那刘邦是啥人物,行军打仗的本事沒有,心狠手辣却他的专长,

权衡利弊后,张胜的心开始动摇了,

于是乎接下來发生这样一幕,说服官张胜本來是來说服匈奴人不帮陈豨,让他自生自灭,但到了冒顿面前说的话却是完全相反,居然强烈要求匈奴人出兵去救陈豨,

在张胜的吹风添火下,原本决定“中立”的匈奴人再也做不住了,他们马上发兵去支持陈豨,

幸好素來以雷厉风行著称的周勃早已乘张胜在和匈奴人周旋的期间,就快刀斩乱麻,把陈豨给解决了,并不与匈奴人交锋就搬师回朝了,

按理说这件事应该划上一个小小的句号了,但周勃回到朝廷后,马上递给刘邦一个奏折:燕王有造反的迹象啊,

当时的卢绾被蒙在谷里,等张胜回來后二话不说就给他准备“严刑”恃伺,而张胜却把臧衍念的韩信那句话转念给卢绾听了,

卢绾也不是傻子,刘邦屠杀臣功的事他也是极为关注,虽然他仗着“同年同月同日生”这个独特的优势暂时得已安全,但“山雨欲來风满城”,面对阵阵腥风血雨的扑面而來,这时的卢绾也头脑开窃起來,他最终决定听从臧衍和张胜的意建,和匈奴联盟,

匈奴方面正求之不得呢,燕国和匈奴又相毗邻,平时的压力本來就大,匈奴人一旦侵犯中原就肯定要与他來个亲密接触,与其到那时再亲密接触,倒不如现在就來个亲密接触更实际更划算些,

但他这种和匈奴人若即若离的关系并沒有违持多久,因为刘邦很快就來个了“大捉奸”,

考虑到刘邦年纪及上次平叛英布时受的箭伤并不轻,时常复发的缘故,他沒有亲自來办这些事,而是进行了两个小动作,

1、派出了手下两个亲信审食其和赵尧去燕地搞调查,(至于调查什么,想必大家都清楚)

2、下诏书召卢绾入京,(这个嘛,嘿嘿,是刘邦的贯用伎俩)

这便是病危中的刘邦的“双管齐下”,

这个审食其和当年刘邦手下最优秀的外交官郦食其名字是一模一样,只是姓氏不同而已,

但两人却各有千秋,郦食其口若悬河,一张嘴巴能说会道,有“铁嘴”之称,

而审食其却长相英俊,一双朗眉会眉目传情,绰号少妇杀手,(这个MS有点和刘邦相象)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绰号,后面的章节会讲述到的,因为大汉第一皇后吕后也跟他有一腿,

审其食此时虽然还沒有达到大红大紫的地步,但已跟吕后对上了眼,但因为刘邦尚且健在,他们还只是停留在“暗送秋波”的份上,并沒有其它的越轨行为,

也正是因为这样,审其食说话的份量可想而知了,

接到诏书后,卢绾就范难了,韩信当年被擒那一幕又出现在眼前,

去还是不去,让他左右为难,

最终他的心腹手下都力劝他千万别去自投入网,于是怕极了的卢绾最终还是决定拒绝入京,

他甚至还产生了和当初英布一样的想法,等有机会再向刘邦去解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