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熬制红糖(1 / 3)
傍晚陈元赶着毛驴车回到十里堡,刚进巷子,就看到二蛋两口子大门敞开在院子里忙碌地收拾着残局,陈元还想这报应来的这么快吗?
没一会儿,李大头风风火火地来到了陈元这里,陈元以为大头哥有什么事商量,李大头赶忙把找二蛋的事情经过详细地说了一遍。陈元静静地听着,李大头能做出这事可见李大头是铁了心跟自己混了。可以考虑把李大头纳入核心团队培养。这事也看出李大头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汉子,重情义,能有这样的朋友真是难得。
陈元看着李大头,坚定地说道:“大头哥,这事我真没吃亏,你就瞧好吧。”晚上俩人又做了一些吃喝,喝到了很晚。隔壁的二蛋看到李大头拿欺负自己做本钱去陈元那里混吃喝,心里恨得牙痒痒。
第二天,李大头按照陈元的要求早早地从村里借来了磨豆腐的石磨,费力地搬到了陈元家。陈元则让赵大嫂和柳大娘把所有的高粱秆都收集起来,然后用石磨碾碎,再用木桶把汁液收集到干净的大水缸里。
安排好这些活计,陈元便匆匆出去找木匠做红糖凝结的模具去了。他找到木匠,仔细地和木匠沟通着自己的需求,木匠也认真地听着,不时地提出一些建议。一番沟通下来,木匠理解了陈元的要求,陈元嘱咐千万不要用柳木杨木,要用枣木制作,工钱多给些不打紧。
陈元赶上驴车直入柳林镇,去寻找其他工具。
他来到铁匠铺,挑选了一把坚固耐用的长柄大勺,这把大勺将用于在熬制红糖时搅拌汁液,确保受热均匀。接着,他又购置了一些大小合适的滤网,这些都是筛米面或粮食用。这些滤网将在过滤高粱秆汁液时发挥重要作用,能有效去除杂质。
他还买了几个结实的木桶,用于盛装过滤后的汁液和成品红糖。此外,陈元还特意定制了一把专门用来切割红糖的小刀,这把刀的刀刃锋利,能够将凝固后的红糖切割得整齐美观。
陈元同时让木匠制作了不少和后世饭盒大小的木头盒子,同时买了一些油纸用来包装熬制好的红糖。铁匠也为每一个盒子做了一个扣锁。你看这一下整体排面就出来了,高端大气上档次。光这一套盒子包装就不下1钱银子,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些红糖能卖到什么价位。
糖,在这个年代就是极其稀缺的资源。懂得制作红糖的工匠少之又少,并且都被大商行,大的家族垄断。所以,物以稀为贵。
这些红糖,陈元还考虑如何销售的问题,这种奢侈品,在柳林恐怕卖不了多少,这东西就是权贵和大地主大商人等有钱人家享用。
白天,陈元在柳林的各个商铺和市场间穿梭,他的目光在每一个摊位上停留,仔细询问着糖的价格和销路。他发现,虽然糖在本地需求不高,若想将糖销往京城等更远的地方,却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商行才拥有相应的渠道和资源。这些商行往往都是达官贵人的私产。这让陈元感到一丝沮丧,因为他知道,如果将糖卖给这些商行,自己的利润将会大打折扣。
夜幕降临,柳林的街道逐渐安静下来,但陈元的心情却难以平静。他找到了一家大车店,决定在这里过夜。明天把木匠和铁匠做出来的工具带回家。陈元决定先把糖做出来,至于销路后面再找机会。
这家大车店是商贩们的聚集地,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贩们在这里吃饭住宿,言谈中交换着信息,分享着各自的经历和见解。
陈元坐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听着周围的谈话。他听到了关于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的讨论,这些商品的流通和销售似乎都比糖要容易得多。他明白了,糖虽说贵重但是,目前是小众商品,生产的店家不多。
晚饭后,大车店内的气氛变得热闹起来。商贩们围坐在一张张桌子旁,边吃边聊,话题依旧围绕着商业和市场。陈元也加入了其中,他开始与商贩们交流,试图了解他们是如何做买卖的。
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商贩的交谈中,陈元得知,虽然大商行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渠道,但小商贩们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及灵活的价格策略,也能抢先挣到不少钱,这个时代就是挣信息差的钱。陈元想,自己的酒也得按这个套路做。
在陈元入住的大车店中,商贩们的谈话逐渐转向了边境的贸易情况。他们提到了边境的杀虎口,那里开设了榷市,吸引了许多关外部落前来采买物品 。这个消息让陈元眼前一亮,他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商贩们继续聊着,描述了杀虎口的繁华景象。他们说,自从青羊道大战之后,大周和塞外民族的纷争平息下来,边贸活动变得日益频繁。杀虎口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了与漠南草原通衢要道上的一个重要商贸中心 。商队们不仅带来了茶叶,还有丝绸、瓷器等内地商品,而关外部落则带来了牛羊、皮毛等草原特产,双方的交易十分活跃。关外部落权贵出手十分大方,毕竟榷市一年只有两次。
陈元听着这些谈话,心中开始盘算。他想,如果能够将糖通过杀虎口榷市销往关外,或许能卖出更高的价钱。
在大车店的商旅们聊天中,又有人提到了边境杀虎口的榷市,但这次他们谈论的却是榷市交易的风险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