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七彩狐狸眼(2 / 2)

加入书签

聚成七彩,像狐狸的眼睛妖冶鬼魅,心知夏口附近有大事发生,便在码头歇脚,蛰伏待机。

刘半仙心道,自己的积蓄没了,本事还在。

天空聚成七彩云气,附近定有大墓巨冢。掏几件冥器当做路费,以后移了民,照样能穿西装当个绅士喝洋茶。

于是刘半仙在夏口待着,觉得情况不太糟。

等了

几日,逃荒的灾民拖儿带女源源不断,刘半仙起了疑心,拉住几个人问了问,这些居然是当地的村民!

大部分住在洞庭湖边,世代捕鱼为业。眼下虽然兵荒马乱,却还没打到夏口,为什么要逃荒?

当地人闭口不言,刘半仙旁敲侧击,他们才说,你去了洞庭湖就知道,反正方圆几十里的活人全跑了。

刘半仙抬头看天。

见天空的云气从七彩变成莫明的玄色,想来有大灾迫近,富贵险中求,时不我与。

他便从夏口往洞庭湖赶。

以往几十里路全是城镇商街,人声鼎沸,商贾不绝。

才半月的功夫,附近的人家全跑了,活像一座座被屠杀的死城。

刘半仙看得心惊,暗道天命无常,不知老天爷又发哪门子疯。得空的功夫,他用营丘九头书占卜洞庭地势,发现这确实是一方龙珠吐水的宝穴。

从夏口登山眺望洞庭,那真是千种风光说不尽,万种形胜道不清,只见:

连山断处大江流,红旆逶迤镇上游。

幕下翱翔秦御史,军前奔走汉诸侯。

曾陪剑履升鸾殿,欲谒旌幢入鹤楼。

假著绯袍君莫笑,恩深始得向忠州。

八百里洞庭天下闻名,刘半仙登山远眺,方知此言不虚。

洞庭横绝荆江,地分南北,有半个省那么大,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古代又称云梦泽,自是一片仙山福地。

从夏口到洞庭,刘半仙绕着走了半圈,几十里路下来,他在洞庭北山的山头歇脚。

这一看,他真是目瞪口呆。

恰在洞庭北边的群山之间,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注入龙池,将洞庭化成一方冰镜玉液。

远远看去,但见洞庭湖上波光粼粼,蓝天碧水煞是动人。

周围延绵起伏的山脉形同龙背,又犹如万龙捧圣,洞庭

恰好在群山的龙口位置,一条好大的天龙日夜往里吐水!

加之当时秋高气爽,红日当头。

那一层潋滟的金光从湖面反射过来,晃得刘半仙眼花缭乱,几乎以为到了仙山福地。

如此大的造化,当地人为何要逃走?

刘半仙不敢大意,他能在那个年代闯荡江湖,靠的便是谨慎。

他从北山眺望洞庭,大半个洞庭的水系尽收眼底。忽然,他觉得湖中甚是不太平,便用营丘九头书的秘法去看。

一看之下,险些吓得他魂飞魄散!

天空出现的狐狸妖眼,恰好对应洞庭湖辽阔的水域中心。

这还不算完。由于是居高临下的眺望,加之烈日当空,刘半仙能清楚看见,整个洞庭湖的湖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蒸发。

那些浑浊腥臭的水汽聚在天上,便形成了那只妖冶邪魅,带着几分复杂人性的狐狸眼!

必有妖孽出世。

刘半仙惊诧之余,连胡子都拔下几根,屁滚尿流下了北上。

按理说,当年那种环境,多大的家产都朝不保夕。洞庭一连五年没下雨,当地人靠水吃水,倒也勉强能活。

那洞庭乃是群龙吐液积成的天池,百年不雨也不会干涸。

偏偏眼下社会动荡,各地军阀混战,只怕破了龙气。洞庭辽阔的水域在飞速蒸发,眼看要到湖底了!

刘半仙眺望的洞庭湖,仅是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可想那场大干旱,几乎蒸干了洞庭。即便如此,那些居民犯不着往外省逃命啊。

刘半仙下山的时候,心里暗自琢磨,拍了自己两巴掌,暗骂撑死胆大饿死胆小。凡有妖孽出世,必有宝物镇压。

与其跟着那些几十年不洗澡的臭要饭闯西北,倒不如拼一拼,这洞庭湖下,另有乾坤!

下了北山,刘半仙打起精神,决定在附近留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