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五帝密码(1 / 2)
“为什么?”
“因为根据传说,大禹杀了舜帝,还杀了他两个老婆,就是埋在娥皇峰的。九嶷山东为阳,西为阴,南属火,北为金水之气,不宜葬人。娥皇峰西北,恰是山中最阴最潮湿最险恶的地带,你去那碰碰运气。”
我慢慢消化刘半仙的建议,问他:“按理说,历史上弑君杀臣的例子数不胜数,谋朝篡位也就算了,禹王为何那么憎恨舜帝。大舜是历史上有名的圣明君主啊。弑君杀人老婆还不算,甚至分尸,太那个了吧。”
“圣明不圣明,全靠人捧,都是篡位来的,谁比谁高贵。你不知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说法吗?”刘半仙对江湖名利早就看开了。
所谓大人物,未必比小人物干净多少,可能更肮脏。
凡求大事,不择手段。
譬如说玉祖仙吧,我之前还觉得此人为一代豪杰,光明磊落。现在细细分析,此人心计深不可测,当真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老狐狸。
所以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未必有多干净。
混江湖,混的是人情世故,无非脸厚心黑尔。刘半仙对此颇有心得。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刘半仙洋洋洒洒给我介绍一段古文。
晋武帝太康年间,发生了轰动史学界,甚至影响后世千年,改变儒家传统的大事。
这件事,和盗墓有关。
汲县人发魏襄王冢,搜刮墓中金银,将藏在夹壁内的竹简取出,烧火照明。官府派人赶到现场,满地竹简狼藉,尚未风化,墨色依稀。
经朝廷整理,从墓中取得的竹简,竟是战国时魏国史官,依据前朝秘典和宫廷史册编绘的史书,史称《竹书纪年》,又称纪年、竹书、汲冢墓书等。
该书记载颇多上古稗官野史
,均不见于国朝正传,历代认为是伪书。
如夏启杀伯益、太甲诛伊尹、文武周公乱政、周携王与平王之事。如此种种,均不是儒家正典,历朝历代不被重视。
我皱眉道:“竹书纪年传到唐宋,便已失传,到南宋才莫名其妙出现,原本已无法辨别。现代的竹书,是今本竹书,并非古本,你说的这些,如何考证?”
竹书传到唐宋便被儒家焚毁,跟尚书差不多。尚书也有种版本,内容大体相似,却各有差异。
当下的竹书,称为《今本竹书纪年》,已非古本竹书的原文,疑是被唐宋文人篡改过。
刘半仙笑道:“竹书上的记载虽然是孤证,好歹也算一家之言不是?尧被大舜篡位,大舜被禹所杀,说明出来混的,迟早要还,老夫一直有这觉悟。”
我没兴趣听刘半仙感怀往事,打断他:“可我还是不懂,篡位而已,禹王跟舜帝有那么大的仇?把尸体剁碎了不算,还杀人两老婆。”
南朝刘豫,开了杀尽前朝皇族的先例。按照古人说法,做事太绝有违天和,南北以前,篡位倒是经常有,直接把国君剁碎了埋起来不让人找到尸体,却非常罕见。
“杀父之仇,你说大不大?”刘半仙嗑瓜子乐道,他是看热闹不嫌事大,论八卦不嫌桃花。
“啊?”我对上古史研究不多,只知道尧舜禹,是上三代有名圣君。
刘半仙解释说:“唐尧时,洚水滔天,以塞江河。尧帝命四方之太岳推举贤人,四方太岳推大禹之父鲧治水,废时九年,洚水乃吞洛阳,万民死绝,浮尸遍河,治水失败。”
这段历史我倒是听过。
鲧用堵水的方式,治理泛滥的江河。水越堵越多,就像开封修的大坝,甚至高出地平线和古城十几米。
一旦决堤,将是毁灭
性灾难。
庞大的洪峰瞬间吞没整个城池,数十万军民连同家畜跳蚤,眨眼葬身洪水!
鲧治水是失败了。
刘半仙接着说:“当时,唐尧年衰,不能治理朝政。下嫁二女于舜帝,禅让帝位,尧相当于太上皇的存在。所以这段历史,仍然记为唐尧时期,但实际上当时国家权力,在舜帝手中。”
“史记倒是记载过唐尧下嫁二女,命大舜为执政大臣的事。”我道。
“还不止呢。舜帝一上台,就下了道命令,以治水失败为由,命祝融殛死鲧于羽山。你说说,这是不是杀父之仇?”
相传鲧含冤而死,死后三年,尸体死而不腐,腹大如瓜。
忠心他的臣子用刀剖开鲧的腹部,大禹便出生了。禹没有母亲,是从鲧的遗尸中脱胎而出,生而能言,受有崇氏推荐,再次担任治水之事。
费七年,洪水乃平,天下安康,于是分九州,禹为帝,开夏朝四百三十二年。
“哪有这么简单。大舜杀了鲧、共工、三苗、欢兜,这四个人,历史上称为四凶,其实都是唐尧的亲信,也就是支持唐尧的人,你懂了吧?”刘半仙带着阴谋的口吻,不断暗示我。
我听了个大概。
合着就是篡位,顺便找了些借口,把忠于前任国君的大臣杀死或流放,以此达到独霸朝堂的目的。
鲧是尧帝任用的治水大臣,被舜处死,确实有僭越的嫌疑。
诸子百家对唐尧洪水记载大同小异。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