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称帝(2 / 4)
绅亦当有优免之权,此亦彰显朝廷优待士人之意”
“但此时朝中官吏士绅的优免之权却是太过,孤准备另定新制,将优免之法由免田改回免粮”
朱朗看向下方众臣,而后便将制定好的优免新则告知众臣
根据拟定的新规,朝中一品官员可优免粮赋三百石,二品免粮二百五十石,三品免粮二百石,四品免粮一百五十石
五品开始减退额度开始变小,五品免粮一百石,六品免粮八十石,七品免粮六十石
从八品开始减免额度更小,八品免粮三十石,九品仅免粮十石
进士功名视同八品,而拥有举人生员功名却无官身的士人,则视同九品,一律免粮十石
朝廷的优免新制虽说将免田改为了免粮,但这些优免的粮赋,朝廷也并不会发放
以一品为例,一品官吏可免粮三百石,按一亩七斗的税率,一个一品大员名下便能有四百三十亩田地不必缴税
但如果这位一品大员名下田地不足四百三十亩,那朝廷同样也不会另补钱粮
按万历朝的标准,一品官吏足可免田一万亩,在新制之下却只能免田四百三十亩,优免额度自然是大大减少
但相比于嘉靖朝时的情况,这个优免额度又有所超出,嘉靖朝时一品京官免粮的额度也不过是优免役粮三十石,加三十个免役名额
优免额度相较从前缩水十几倍,肯定不能让朝中士绅满意
但那又怎样,民间如今大部分田产皆在士绅手中,朝廷改制就是为了从士绅手中把钱粮收上来
若改制以后,士绅们的优免力度还和从前一样,那朝廷去哪弄出钱粮来
这已经是朱朗能想到的影响最小的方案了,若是按滇省当初的做法,强行限制士绅持有田亩额度,收缴士绅家中的超额田亩,那要引发的动荡恐怕还要更大
何吾驺等阁臣看着手中的优免新规,也是知道监国殿下恐怕已是筹备多时
这份大幅缩减优免额度的新规,显然不能让他们满意,但场中的阁臣却同样也不敢去争
他们要优免,殿下已经给了,监国殿下刚刚已经说的很清楚,降低士绅的优免额度,是为了积聚钱粮出兵恢复中原
有这一道大义压在这,一众阁臣皆不好开口争取
但何吾驺等人却并不准备放弃,他们可没忘了此时的目的,他们要阻止的不是什么优免新规,而是要阻止七斗粮制推行
何吾驺等人相视一眼,而后齐齐看向上方的瞿式耜
潮惠推行七斗粮制以后,内阁众臣也多次商议过此制,他们反对七斗粮制,可不仅仅是因为这会损害士绅群体的利益瞿式耜见得众臣看来,沉默片刻,最终还是起身出列
瞿式耜是首辅,哪怕他当初已经同意支持新制,此时他也必须代表内阁众臣,提出对新制的合理质疑
“殿下将正役杂赋统征,乃是为了避免地方县衙肆意摊派害民”
“殿下之心自是仁圣,但地方加征摊派,有时亦是迫不得已,若一律严禁摊派以后,地方县衙恐将难以维持运转”
瞿式耜所言的确不错,明廷地方县衙之所以大肆加派,有时候的确不止是因为县官胥吏们想要敛财,而是确有必要
明廷此时的财政体制极为混乱,各地收得的赋税,起运留存并无明确规定
上级衙门一道命令下来,有时候县中全部的赋税都要被运走
这种做法极不合理,一个地方若无留存赋税,如何能维持县衙的运转
一个县衙之中有正式编制的官员吏员不过十余人,这些人自然有朝廷发俸,但其余编外的帮闲书手,三班衙役等人怎么办
虽然明廷县衙的作用基本上就是收取赋税,处理少量的民间诉讼,但事务再怎么简单,也不可能单靠十几个人,便支撑起一县的运转
各色衙役的俸银不提,县衙中的日常用度也同样要钱
官吏吃饭要钱,笔墨柴薪要钱,接待上官也要钱,上级衙门把收上来的赋税都拿走了,县衙哪来的银子去应付这些日常开销
弄到最后地方县衙只能巧立名目,以杂役的形式向民间摊派,获取维持县衙运转的经费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层合理的借口,一众胥吏才敢如此的肆无忌惮
他们捞上来的钱并不是自己全部拿走的,其中相当一部分确实是交到了县衙之中,用来维持县衙的日常运转
朱朗对这种情况自然也早有了解,此时听得瞿式耜所言,又是从桌上取出一份奏疏,令李国用发给下方众臣
“朝廷既然统征钱粮,地方官衙的开支耗费也自当由朝廷负责”
“这是两府各地县衙施行新制的情况,按滇省及潮惠两府报上来的结果,朝中将明确各地起运留存比例”
“今后各地所得粮赋,朝廷与地方将按四六比例划分”
请...您....收藏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按新的起运留存规则,县衙收取本地粮赋以后,四成留存本地,用来支付县衙的差役俸银及日常开销,一成归府衙,一成归省中三司,剩余四成则归朝廷
何吾驺等人闻言,心中也是一沉,他们却是没想到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