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秦桧之死让历朝皇帝非常高兴,赵构面临清算问题(4 / 6)
吕颐浩、朱胜非等人更是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年了。 就连一度是主战派,后来变成主和派的赵鼎也死了。 看来看去,也只有曾经的左相张浚。 主战派的官员们很快就将请求张浚复起的奏折递呈到了赵构的面前。 赵构看到这份奏折之后,瞬间暴怒,直接拍了桌子,将曾经说过的话又重复了一次。 “朕宁亡国,不用张浚!”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汤思退、陈康伯又先后上位成为宰相。 但这些人来来去去,无非都是当年的主和派大臣,也都曾经对秦桧唯唯诺诺当过应声虫。 南宋主战派官员们想要借助秦桧之死改变国政方针的愿望,终究只不过是镜花水月,并无任何实现的可能。 就连最基本的给岳飞平反,都毫无可能。 总之,对于赵构来说,他仅仅是希望能维持自己的奢靡生活,直到安然老死。 什么北伐中原这种狗屁事情,自然是不可能被赵构放在心上的。 不过另外一件事情,却是赵构不得不面对的了。 立储。 在扬州之乱,搜山检海过后,赵构虽然因为王继先进贡的“黑虎丹”而重振雄风,但这仅仅是让他能够满足男人的欲望,并没有恢复他的生育能力。 随着赵构正式登基已经超过三十年,他本人的年纪也到了五十岁,南宋朝堂之中要求立储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以来都顽固坚持,觉得自己还能生一个儿子的赵构,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慎重地考虑起立储问题。 其实在很久以前,赵构就考虑过立储的问题。 画面中,还非常年轻的赵构和心腹宦官张去为,对此展开了一番讨论。 张去为表情严肃地开口道: “陛下,以臣之见,当立太祖后裔为上!” 张去为给赵构讲了一个在宋朝宦官内部流传了多年的典故。 早在北宋开国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因“烛影斧声”之事不明不白地死去,随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夺得皇位。 赵光义继位之后,赵匡胤的几个儿子和长孙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都莫名其妙地死去。 然而赵光义毕竟不敢太过明目张胆,让自家的皇兄断子绝孙。 故而赵匡胤依旧还有血脉流传下来。 当时的司天监苗昌裔在夜观天象之后,就曾经对宦官首领王继恩说过一句话。 “太祖之后,当有天下。” 王继恩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并将其告知了后来的宦官首领们,一代代流传下来。 赵构听完这个典故之后,心中也不免嘀咕。 “此事当真?” 张去为一脸严肃地开口: “奴婢用性命担保,此事千真万确!” “况且奴婢也觉得,立太祖后裔为储君,乃是陛下之最优选择!” 赵构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张去为的意思。 说白了,赵构的正统性终究是不足的! 真正得到全天下承认的最后一位宋朝皇帝,是赵构的兄长宋钦宗赵桓。 赵构只不过是因为宋徽宗、宋钦宗和所有皇族皇子被劫掠到了金国领土之中,捡漏继承的皇位罢了。 若是赵构从其他五服内的近亲子侄之中选择某个人立为储君,那么将来赵构死后,在法统上就会出现问题。 人家不一定要认赵构当爹,认宋徽宗、宋钦宗不是更加正统? 那样的话,赵构就未必能在宗庙里享受四时祭祀和香火了。 张去为作为赵构宠信多年的心腹宦官,对此自然看得十分明白,才借着这个典故提出了改立赵匡胤后代的事情。 赵匡胤的任何一个后代,都绝对不可能和宋徽宗、宋钦宗两人有什么情谊。 反而,因为赵构将皇位归还他们这一脉,他们对赵构必然无比感激。而且,也是因为赵匡胤后代们凭借着赵构才得到皇位,那他们一定比谁都要坚决支持赵构这个皇帝的正统性。 不然,连赵构都不是正统,那接手赵构皇位的赵匡胤后代们又有什么正统可言呢? 赵构想到这里,眉头顿时舒展开来。 “老张啊,你果然不愧是朕信任了这么多年的老人。” “好,那你就赶紧去和宰相们说一声,挑选一些太祖后裔,作为朕将来立储的候选人吧。” 这是涉及到南宋下一任皇帝们的大事,宰相们自然是不敢怠慢,很快就挑选了一批辈分比赵匡胤要低一辈的男童、少年送入宫中,供赵构挑选。 继承人肯定是要抚养一下才有感情的,所以就算是年纪大一些的少年,也就十一二岁,男童则大多在八九岁左右。 挑选的地点,是临安府行宫的后花园中。 赵构和太后、诸多嫔妃坐在一起,注视着正鱼贯而入的诸多男童、少年。 对于这些少年来说,这将是一个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 但也并不是每一个少年都能意识到这一点,能在这种场合压制住少年男孩顽劣的天性。 其中一个名叫赵伯浩的少年,走在御花园中,正好看到一只不知是哪个嫔妃养的猫儿,缓步从面前而过。 赵伯浩目光一转,玩性顿起,立刻伸出脚,在猫儿的身上踢了一下。 猫儿吃了一惊,猛然弓起身子,嗖一下跑没影了。 这一幕正好落在了不远处赵构的眼中,顿时让赵构大皱眉头。 “此子轻易如此,安能任重?让他出宫去吧!” 于是,赵伯浩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和赵构这个原本可能成为养父的大宋皇帝说上哪怕一句话,就被当场赶出宫,回家去了。 剩余的男童、少年们,倒是没有赵伯浩这么顽劣。 他们规规矩矩地站在一起,按照之前礼官们教授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