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秦桧之死让历朝皇帝非常高兴,赵构面临清算问题(3 / 6)
曹泳派人弹劾掉官职的前平江知府汤鹏举出任殿中侍御史。 汤鹏举竭力讨好秦氏集团公认的继承人秦熺,却因此被秦桧免官,心中对秦氏集团的恨意可想而知。 他刚刚上任,就立刻将秦桧的党羽王扬英、曹冠、曹玮、张常先、王会、郑侨年、高百之等近百人统统弹劾了一遍。 其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在被弹劾之后免官、流放。 作为秦氏集团之中的反骨仔,张扶、徐和汤鹏举三人的反戈一击,自然是直接就命中了那些秦氏余孽的要害。 汤鹏举甚至在和赵构奏对的时候公开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为(御史)台官凡一年有半,所论皆秦桧余党。” 这句话让赵构听得龙颜大悦,不久后就将汤鹏举提升到御史中丞,很快又升官到参知政事,迈入宰相的行列。 但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引发了御史们对汤鹏举的集体仇恨。 秦桧没死的时候,谁不是在秦桧淫威下混日子? 你汤鹏举跪舔秦桧儿子秦熺的行为天下皆知,现在倒有脸来说我们是秦桧余党? 很快,又有御史叶义弹劾汤鹏举,说汤鹏举本就是秦桧余党,如何能让“一秦桧死,一秦桧生”。 正好赵构也觉得汤鹏举的利用价值已尽,顺势将其罢免宰相之位。 汤鹏举虽然在位不久,但在他的榜样作用下,朝堂之中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清算秦桧余党的斗争。 这场斗争很快就变成了满朝官员们的狂欢,每天都有几十上百篇弹劾的奏折送到赵构面前。 赵构看着面前的这些奏折,沉吟良久,缓缓对着面前的宰相们道: “朕说过,秦桧终究还是为国有功。眼下余毒既清,若是再追究下去,实无必要。” 见宰相们似乎还有异议,赵构加重语气说了一句话。 “秦桧执政十余年,尔等哪个不是曾经在秦桧手下办事,谁又没有对秦桧唯唯诺诺之时?” “若是真要彻底清算秦桧余党,尔等哪个又跑得了了?” 听到赵构的这番话之后,宰相们心惊肉跳,连连应是。 除了叮嘱宰相们控制攻讦规模之外,赵构还以几次行动证明了他对秦桧死后的宽容。 被勒令致仕的秦桧之子秦熺在举办丧事的时候,给赵构上奏折道: “臣父际遇圣主,获依末光,眷礼始终,旷古未有。今合立神道碑,望特赐御题八字。” 赵构看完秦熺奏折之后,还当真就给秦桧写了八个字。 “决策元功,精忠全德”。 秦熺得了这御书八字后大喜过望,将其视为秦家的保命根本,立刻让人将这八字作为神道碑主题。 由于秦桧的名声实在太臭,此刻又是朝中清算秦桧一党的高潮时刻,人人对秦家避之不及。 秦熺四处去寻找那些曾经对秦家阿谀奉承的大儒们,却无一人愿意给秦桧撰写神道碑文。 不得已之下,秦熺只能将赵构这八个字刻在神道碑上,其他部分全留空白。 随后,赵构又亲自给秦桧定下谥号“忠献”,并在秦桧下葬时亲自前往秦家,召见秦桧遗孀王氏。 看着面前凄凄惨惨,惶恐不已的王氏,赵构清了清嗓子。 “尔亡夫对朕,对大宋皆有大功。今虽时局更易,朕亦保尔全家。” 王氏和秦熺闻言,自然是连连磕头称谢不止。 就连秦桧的两个儿子秦埙和秦堪,在被剥夺了派遣官职之后,也仅仅是“降官两等”,并没有按照许多人的奏折意愿那般发配流放。 对此,时任参知政事的汤鹏举自然是颇为不解,便在面奏的时候对着赵构再三提议: “陛下当彻底清算秦氏余孽,不使其死灰复燃。” 汤鹏举既然已经是当了秦氏集团的叛徒,自然巴不得秦桧的子孙们下场越凄惨越好。 赵构闻言只是一声冷笑,不久后便将汤鹏举罢相。 【对赵构而言,秦桧与其共同完成的“绍兴和议”,乃是赵构心中最不可动摇,必须要坚持到死的原则。】 【若是全面批判和打倒秦桧,势必会将绍兴和议全面推翻,重新开启北伐对金国的战争之路。】 【这是赵构万万不能接受的。】 【故而,赵构即便明明已经被秦桧架空了十余年,却依旧在秦桧死后对秦氏子孙宽大为怀。】 【归根结底,并非是赵构不恨秦桧,而是在赵构的心中,绍兴和议是比任何事情都要更加重要的。】 在给秦桧盖棺定论之后,重新获得权力的赵构很快便将当时还在台上的参知政事董德元罢相,启用魏良臣和沈该两人为新的副宰相。 紧接着,赵构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将岳飞冤狱的主审官,谋害岳飞的元凶之一万俟卨召回朝中,并和沈该一起拜为左相、右相。 此举一出,天下哗然。 原本在秦桧死后,天下许多正义之士就上奏折希望给岳飞平反,让秦桧背负应有的罪责。 然而事情的结果,却是秦桧以“忠献”的谥号下葬,秦家子孙没有得到任何清算。 岳飞并未平反不说,谋害岳飞的主犯之一万俟卨还能回朝成为正宰相。 就连左相沈该,枢密使魏良臣也都是当年曾经去金国和谈的使者。 这些宰相们的人选只能证明,赵构虽然清算了秦桧,但依旧坚持秦桧之前对金国下跪求和的“绍兴和议”成果。 对于真正的大宋爱国志士来说,这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许多主战派的官员们暗中串联,决定共同推举一名真正的主战派领袖上位,以恢复当年岳飞未竟之志。 那么问题就来了。 究竟要选谁呢? 李纲已经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