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做到!(3 / 4)

加入书签

个大单,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

“你也别羡慕,搜罗搜罗自己单位,看找不着得出来能一个敢说这话,还能有这么精湛技艺的年轻人?”

不止这些酸溜溜的羡慕和议论。

就连商务部和外交部的同志们,都有点看大熊猫的感觉看林巧枝了。好像她是什么招财猫附体,财神爷面前烧过头香的人物。林巧枝”

不过她觉得,她确实是非常幸运的人。

否则怎么会受命运青睐,做那么多神奇的梦。但幸运是不会一直眷顾一个人的。

自从莎柏琳娜离开后,红旗厂再没有赚到下一笔外汇订单。倒是是王柏强做的正十二面体,成了工业展区的流行趋势一一钢铁“招财猫”一度每个展区面前,都能看到有技术最精湛的师傅,在手搓一个个正十二面体。

巧的是。

还真有一个厂因此争取来一笔价值4万元的外汇订单!当真是让整个工业展区都轰动了。

参加这次广交会,林巧枝认识了很多人。

而她的表现,也让许多人关注到她。

比如胡开记,在工作报告中,就对林巧枝履历最后政审人员批的“建议持续关注,重点培养"写了附议的建议。

他在工作报告中称赞:她在工作中展现出坚定的信念,灵活的头脑,强大的抗压能力,如果能顺利成长起来,日后势必能成为我国工业崛起道路上的中流砥柱。

胡开记写这份工作报告的时候,林巧枝已经跟着红旗厂的队伍,踏上了回江城的火车。

原本在出发前,红旗厂还打算在广交会结束后,让大家在广州逛一逛,玩一玩,带一点特产回家。

但肩负着两个如此重要的外汇订单,谁也没心思玩了。火车恍榔恍榔地响。

车窗外的大片田地飞快后退,林巧枝看着窗外的风景,脑海里不由在想莎柏琳娜分别前说的,“祝你有更广阔的前程,期待有一天,我能从中国采购到全世界最好的拖拉机。”

全世界最好的拖拉机啊。

会是她做出来的吗?等她真的做出来那天,又会是什么样子?大大大

商务印刷社那边,眼看着怎么也找不到手稿的作者,急得他们恨不得生啃拖拉机了。

也不是他们没有更大的动作,实在是他们出版社现在自己都岌岌可危,又没有合适的出版工作,每天都只能是思想教育课和劳动课,实在是让人焦头烂额柴主编在这个出版社工作了一辈子,亲眼见证过它如日中天的辉煌,见证过它的起起落落,在这里投入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当然不愿意看到社员们全部被下放去劳动,更不愿意看到它轰然倒塌在时代的洪流中。柴主编咬咬牙,带着他的工作证,拎起行李:“我亲自去一趟红旗农械厂。”

“去红旗农械厂做什么?"编辑也十分可惜,叹着气,但总归理智还是在的,“咱们不是打听过了吗?不是那边的人。”柴主编也是没办法了,反正现在出版社的工作也陷入停滞,他咬牙:“实在找不到,我就请红旗农械厂的同志写一本!”这真的只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大家都很可惜,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篇好的稿子,出书是肯定会有销量的,这种书和《最新国文教科书》销量肯定没法比,不能做到新青年人手一本,但在农村广为传播,遍布祖国南方土地,又何尝不是一种畅销?

有源源不断的后续刊印需求,并且有来自广大农民群众的喜欢和肯定,他们出版社自然就能在这股时代浪潮下,站稳脚跟了。而再写一本,谁也不能保证。

都是搞文学的,他们心里都清楚,风格是非常独特的东西,就算是努力模仿,也是模仿不来。

他们不是没有寻找过其它适合的作品,但这年头愿意搞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本就寥寥无几,所有人都风声鹤唳,而且出版社也不愿意随便冒险。只有工人农民创作的作品最安全,可大多质量又不怎么样。看来看去,只有这份手稿最合适。

内容纯粹,质量又高。由工农创作,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维修知识写得简明扼要,一看就懂!

柴主编落地江城后。

第一时间联系了红旗农械厂。

宣传科主任杜为民一听:“我们打听过了,确实没听说厂里有谁写过这个。”

柴主编心里实在是遗憾。

只能表明来意,希望红旗厂能参考手稿风格和这个问答的模式,写一本红旗牌维修手册:“这也能更好的服务大江南北使用红旗牌拖拉机的群众。”宣传科杜为民琢磨一通,又在开会时讨论了一下。都觉得有一本这样的维修手册挺好的,既有利于红旗厂生产的拖拉机,也便利广大人民群众。

于是他从厂里找了几个合适的人选,有的拥有丰富的维修经验,有的擅长动笔杆子。

然后就感受到深深的头秃。

柴主编:“不是这个感觉!"他形容,“要清晰易懂,最好是能让不懂拖拉机的人也能看懂。”

改了一稿。

柴主编:“还是不太行,没有那种感觉。”又改了一稿。

还是不行,工人怒:“这不是挺清晰的吗?”柴主编指着稿子里看不懂专业词汇“这个是什么意思?”“还有这个。"他看完都还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