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相府集议(2 / 3)
结果。”
哪怕是商鞅变法也是先立木,这位上卿又说道:“尉公,您想要从哪里开始施行呢?”
另一个上卿说道:“不确定的政令,怎么能施行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先京畿之地,再在郡县施行?”
尉缭说道:“咸阳是大秦的都城,孝公以来,秦人素因变法获得了地,京畿之外郡县的人就无法获得土地了。”
需要公田的地方,不在京畿,而在地方。
诸卿只是看了尉缭一眼。
他们心里都清楚,诚然尉公说的是实话,既然要做,就将荒地作为公田交到没有田地的黔首手中,地方的荒地一定是比咸阳多的。
写律于租,訾粟而税,主持集议的王绾说:“今日还有最后一件事要议,租赋怎么算呢?”
“禹贡把天下的土壤分为黄壤、白壤、涂泥、青黎等不同级别,如果按固定比例向不同条件的农户收租,显然会造成不公。”先前的上卿开口。
尉缭说道:“租是定期征收,赋是临时摊派。租是固定收取的数额,一户四石四斗五升,赋是按口赋,一人四十钱。不如,公田者,租减半,赋不变!”
旃开口:“尉公只是公卿,并不在朝中担任官职,为什么要谏言这样的事呢!”
尉缭说道:“大秦可有律法,公卿不能应诏言疏!”
赞成的和反对的,全都记录下来,胡毋敬看向王绾。
王绾说道:“今日的集议,到此为止,等我写好简书,再向陛下廷议!”
咸阳宫。
沉沉大殿肃然无声,谒者们都在躬身屏息静默着,
始皇帝在看奏,这些疏奏主要来源于国家的仓库、郡县的刑法诉讼、边郡戍务、以及郡县想禀告的事,他的手指,不时在竹简上翻动一下。
这时谒者躬身碎步走上前,轻声说道:
“陛下公卿大臣求谏!”
“为什么来?”始皇帝偏头。
“丞相府举行了集议。”
臣下动议,君主发其上书于官署令议之,各署将议决对策正式呈报君王,若君臣所议一致,则君主可不行朝会而决断。若群臣不一致,则君主必得行朝会决断。
九卿举行了集议,并且结果不一致。
始皇帝缓缓开口:“令他们进来!”
公卿大臣鱼贯进入咸阳殿。
“拜见陛下!”
“清点田亩的事,臣还没有说完。”
“天下没有田亩的庶民还很多,不如连屯田制的王书,一起下发下去!”
尉缭行礼拜见。
说着双手捧起,谒者把其书送来,始皇帝看完,群臣很想从始皇帝脸上看出半点情绪,奈何始皇帝也只是把竹简卷起来。
如果说,最先察觉授田制这种变化的,毫无疑问是始皇帝。
他每日看从各个郡县上传到庙堂的疏奏,成年人、老人、徭役、国家赋税、田亩等等各种数据的变化,都在减少。
在最需要时,屯田制出现的时机再合适不过。
始皇帝看完缓缓开口:
“谏议大夫何以反对?”
旃举起双袖,高于头顶,说道:“回禀君上!
“民强国强,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这并不符合商君书中疲民的政策啊!”
尉缭说道:“商鞅弱民,在于民不敢触犯法律,在于不敢恣罪妄为,在于听众役使,在于民不怠惰,谏议大夫的疲民之策,意义何在呢?”
“这……”
旃疑惑抬头,目光透过袖缝看向始皇帝。
“丞相。”
“有奏否?”
王绾躬身说道:“没有地的庶民,也有田开耕,一番听下来,不产生任何损失,只是把没人耕种的荒地拿出来,让没有地的庶民耕种。”
始皇皇缓缓说道:“这是可以施行的!”
尉缭长松了一口气。
话音还在咸阳殿中绕梁,咸阳宫两个人不约而同抬起笔,一个是胡毋敬,一个是主爵中尉王序,胡毋敬是把这件史事记录下来,王序则是记录这次尉缭和陈远青商议的事,若日后能使国库昌盛,则会被记录为政绩。
一旁的陈远青静默站着。
四海一之后,天下的制度仍然按先秦时变法沿袭,很多制度和礼序并不完善,眼下有了一条新的土地制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