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相府集议(1 / 3)

加入书签

叔孙通死活要跟着,在陈远青身后默不作声。

作为侍诏博士,来参与议论朝事也不是不行,类六国时上庙堂高论的门客。

不理他就行。

走进丞相府。

“两位是一起来的吗?”

坐在矮案前,王绾提着笔,缓缓抬头,目光看着尉缭和陈远青二人。

“有劳老丞相。”尉缭说道。

陈远青寻一处角落坐下,九卿重要权位的人都来了,他们一一依次跽坐在门堂里,有蒙毅、王序等上卿,还有负责笔录的太史令胡毋敬,陈远青没有说话,静静等待尉缭作声。

王绾说道“诸卿都到了,那就开始吧!”

召集群臣集议,一定是有重要的事,只是他们不知道召集集议的人是尉缭,目光都纷纷落到他身上。

尉缭显得很愧疚:“怎敢劳烦诸位前来。”

“尉公不必这样作态,您到底想说什么事?”一个叫旃的谏议大夫开口。

当年始皇帝想把上林苑一直向西扩大到陈仓,就是眼前这位说陛下这主意太好了,您多养点奇珍异兽,等敌军从东面打过来,让那些麋鹿用角去顶他们就够了,始皇帝听出反讽之意打消了这个念头。

尉缭说道:“我想商议田亩授予的制度。“

众卿闻言相互对视一眼。

旃蹙起眉头:“尉公为何要做这样的事?”

尉缭缓缓说道:“我奉王令,到咸阳和上郡的新道勘察路线,进入肤施,有机会经过上郡,路过很多县乡。诸位没有离开过咸阳,我倒是能与诸位说一说,驰道两旁是连绵千里不断的土地,没有耕种,这是很令人疑惑的。”

“我问郡县的令官,郡里的县官说,这些都是等待封赐授予的地。”

“回来时,我遇到三晋之地前往边陲的魏人,他们说没有宅和地,因迁移,而获民爵一级。”

上卿们不明所以听着尉缭讲述。

尉缭继续道:“六国和秦征战,国君一定会对士卒作出承诺,可国家战败,他们的承诺没有人来兑现,六国旧民中,没有田和宅的很多,大秦的征战越来越少,如果仍是授田制,土地如何获得?”

秦统一天下已经三年,能察觉到这个变化的人还少,一来是百姓哪怕言苦也没有向朝廷诉苦的道理,二来上卿很少离开咸阳,看不到那样的景象。

“尉公谈论这样的事还早,蒙恬还在征讨草原。”旃淡淡开口。

“难道要唇亡了,才考虑齿寒的事吗?”

这位尉公,很擅长通过面相观察人心。

他的出身很神秘,传闻是魏国大梁人,不知道从哪里拜的老师,出现在庙堂上时就能和群臣讨论天下形势,很善长制定攻战的方略。

旃开口:“尉公说的有道理,可是……自古变制的事,可兴可亡,这是很冒险的啊。”

尉缭大声说道:“诸位随陛下打天下,难道不希望大秦万年,万万年?”

叔孙通想要起身附和。

却被陈远青一个眼神看了回去。

旃问:“尉公召集上卿,是想商议解决这件事吗?”

尉缭摇摇头:“我想与诸君说屯田制!”

“屯田制?”

上卿们面面相觑一眼,目光又看向尉缭。

刚建朝,朝堂上的公卿大臣未必懂得治国,但现在天下刚刚统一,谁都不懂怎么治理,那么对于这个新天下,他们都有自己的治式。

“像六国时,齐、楚、燕等国使用井田,没有田地的黔首开耕公田,公田隶属公卿士人,要缴纳租赋。大秦有很多空余的土地,国府将这些空余的土地拿出来,作为公田,给没有田亩的农户耕种,租赋交给国府,是为屯田。”

“诸公,谁赞成呢?”

诸公闻言陷入沉思。

可以理解,和以往的井田制有类似之处,简单来说,是将以往井田中的公田部分拿出来,作为如今的屯田制。

旃开口:“如果黔首都能这样获得田,那还如何使民疲惫呢?”

尉缭说道:“公田得到的粮食,一定是比私田少,想获得更多粮食,就要想办法获得私田。

为什么不施行呢?”

另一位上卿看向尉缭:“这是尉公想出来的?”

尉缭目光投向陈远青,陈远青如实:“尉公到我的宅落,说起劝谏陛下清点天下的亩数的事,我和尉公商量,这是我与尉公商议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