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1 / 3)
王家的马车先行回府。
大音寺在城郊,因为午间方下了场雨,路上泥泞不堪,因此走得很慢。申时一刻才至府中。
王颂麒也很快冷静了下来。回府后先换了身衣裳,重新梳了冠,等一身干净利落之后,才去前院书房拜见叔父。
门前的丫鬟引他进去。
珠帘微微扫动,发出轻微的响声。他推开隔扇,进了侧间,听见里头有说话的声音,便低声问一旁的丫鬟:“叔父可有客人在?若是如此,我便明日再来……”
“颂麒……”
话音未落,他便听见里间有人唤他。声音温润持重,不紧不慢。他愣了一下,丫鬟随即喊了他一声:“三少爷,五爷唤您进去呢?”
他终于回过神来。
甫一进门,果真瞧见几位穿着长衫,身量高瘦的先生坐在一旁,见他过来也是纷纷拱手,他也随即回礼,而后才看向首位之人,躬身喊了一句:“叔父。”
王嗣年挥了挥手,让他坐下。
他坐在一旁。
丫鬟立刻上了茶来。
叔父还在与几位先生商讨祭祖事宜。这些往年都是由祖父来决定的,今年却交给了五叔,他顿感压力,暗道母亲所说确然如此。
他如果明年入仕,的确还要仰仗在奉京的长辈。
大约过了一刻钟,他静静地听着,很快声音小了下来,说得差不多了,几位先生相继离开,书房里只剩他跟叔父两个人。
等人都走后,王嗣年才将手中的案册给他,说道:“你父亲不在,这些本该他来做的……如今便给你看吧,你往后也是要学的。”
他接了过来,将案册打开,只见上面详细写着上香、迎神事宜,还有要清点的祭器,牲醴,最后还要奠酒、焚帛,种种此类事无巨细。
“父亲不在,祖父让我都听您的。”他合上案册,将它搁置在桌上。
恰到好处的谦卑。
王嗣年笑了笑:“你在我面前无需如此紧张……便是你父亲在,你也是要看这些的,就当提前学着了。”
说是如此。
可是王颂麒不敢,只微微低着头。
王嗣年微微笑了笑,也不逼迫他,只问他举业上的事。
他也一一答了。只是显然还是紧张,磕磕绊绊,并不如在先生面前流畅。就连往日里最擅长写的文章,拿来与叔父探讨的时候,都难免有些踯躅,总怕自己的看法过于轻率稚气。
不过似乎是他多想了。
王嗣年从没有真的驳斥过他的想法,只是在他觉着不妥的地方稍加纠正。
“你若觉着这般更好,便应该坚持,随波逐流总是容易蒙蔽自己。”他顿了顿,微微叹了口气:“行了,就这样吧,你先回去。”
也差不多了。
这个小辈在自己面前太过小心,想来待得久了,他也不自在。不如让他自己回去钻研。
王颂麒如蒙大赦,正想要站起身来,却忽然听见叔父的声音,他问他:“你今日去大音寺,见了赵家的女儿,觉着如何?”
王嗣年也是忽然想起来。赵溪亭看重那个女孩儿,他自然也得上几分心。
“叔父……我,”
少年忽然顿了顿,目光有些犹疑,说话也不够利索了,只躬身朝王嗣年行了一礼:“一切都听叔父的。”耳根红了一圈。
王嗣年点点头,挥手让他出去了。
少年人不够稳重,心里想什么都摆在脸上,话还未说,耳根先红了。到底年轻。
他摇摇头,拾起桌上的案册,却是想起别的事来。
颂麒显然是见了两个姑娘。他若定了赵溪亭的妹妹,那另一个便要被冷落了。听说她家老太太更属意她一些。
那个在香案前乖巧地听他说补伞的姑娘,会不会伤心……
.
这些时日总是多雨,雨水频繁而又短促,天气也渐渐转暖,气候舒适。
只是这样的时节,圣上却忽然病倒了。
二月十七督察院与刑部联名上了一封折子,其中附有两卷密封呈上去的账册密本,还有十几名从保定河间抓来的辽王暗探,皆潜伏在奉京周侧,各家官员府邸,窥伺圣踪。
圣上震怒,夜里便病倒了。老太后也吓了一跳,忙召太医院连夜观诊,一刻也不敢停歇。
魏三拖着刚打过板子的屁股起来审讯案犯。
他觉着自个儿也是倒霉,怎么今天偏偏碰上那个督察院位爷……他连梁棋都不敢惹,也不知道自己是猪油蒙了哪边心,非要去搜赵大人的家眷。
回来便挨了指挥使的板子。
夜风凛凛,今夜朝廷震荡,圣躬不愈……无人敢松懈。
天渐渐地转明了。
祭祖总是大事。不管宫中如何,也是不影响官员百姓到祠堂上香祭拜。
赵家香火延绵,自然无比重视。天蒙蒙亮的时候便有丫鬟婆子起来烧水,准备祭祀用的酒、肉、铜器等物。天还黑着,便先点了灯,祠堂门前的朱红灯笼也点上了,早起便有两位少爷前去放了爆竹,点了香火。
正式祭祖还得等几位老爷一道才行。
各房都忙得脚不沾地,唯有阆山苑一派清寂。
冯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