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文学之星(7)(1 / 3)
第三部长篇小说《地狱使者亚巴顿》的标题,取自《新约全书》的《启示录》第九章毁灭者之王亚巴顿。作品的主线是描写1973年1月5日和6日主显节的盛况,地点仍然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它以主显节为核心把主要人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同时不断插入有关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并与《英雄与坟墓》中提出的问题有连带关系。此外,作者还使用较多的笔墨描绘切·格瓦拉之死,以钦佩、敬仰和怀念的心情歌颂了这位革命家的丰功伟业。《地狱使者亚巴顿》和《英雄与坟墓》一样,都采用了“流苏式”的写法,即由一个总故事为主干,然后分出若干支流苏式的小故事或者插入问题的讨论,因此这两部作品既像小说,又像散文。这种表现手法已经引起评论界和读者的注意。
桑托斯·比思维尼多·恩
(1911~)菲律宾作家、诗人、教育家。1911年生于马尼拉顿多区。1930年在菲律宾大学上学时发表处女作小说《马蹄铁》,1932年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后在吕宋岛阿尔拜竹黎牙实比学院任教。1941年留学美国,获伊利诺大学英浯硕士学位,以后又进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进修。第二次大战后,回国在黎牙实比学院当教授。1958年又去美国,在大学里讲授文学并从事写作,1973至1982年任美国堪萨斯的维奇塔州立大学驻校作家,讲授文学。后又回国任黎牙实比学院院长。
桑托斯在美国侨居时间较长,对旅美菲侨的生活有深入了解,因此他的作品绝大多数以旅美菲侨为题材,描写流落他乡的菲律宾移民的流亡生活,表达他们怀恋故土的深厚感情和心灵上的孤独与创伤,同时也反映他们热爱生活的刚毅勇气与执著追求,以及菲律宾人民传统的互助合作精神。桑托斯曾经说:“旅居美国的菲律宾人不止1000次做梦。梦见回到了故乡。”他以深情的笔触,创作了不少既哀婉动人、又幽默有趣的小说,计有长篇小说《麦格达里纳村》(1965)。《火山》(1965)、《祈祷者》(1972,获美国1982年最优秀创作奖)、《貌似泰勒的人》(1972)和《为何要留恋旧金山》(1979),短篇小说集《你们,可爱的人们》(1955)、《兄弟,我的兄弟》(1960),《舞蹈演员到来之日》(1967)和《苹果的香味》(1979),诗集《受伤的雄鹿》(1956)。其中《兄弟,我的兄弟》主要是回顾童年生活、童年时代的亲友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受伤的雄鹿》也多描述和感叹菲律宾人民的苦难,残酷的现实,尤其是太平洋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优秀短篇小说,《移民的苦恼》,曾获美国密苏里大学1977年小说奖,是桑托斯描写旅美菲侨的代表作。小说以细腻笔法对人物形象与个性,以及周围环境和生活细节刻画得十分生动,幽默。菲律宾人热情纯朴的性格和怀恋家乡的感情,他们在逆境中同舟共济、克服困难的可贵品格,以及他们深怕不能在美国定居,而返回菲律宾会被人讥笑为“失败者”的虚荣心理,在作品中都得到真切反映。年轻姑娘莫尼卡为获准在美国定居,竟下嫁一个丧妻而又伤残的美籍菲侨老人阿尔彪。
桑托斯是在美国负有盛名的菲律宾作家之一。华盛顿大学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苹果的香味》,1981年重版,并获得美国书籍奖。此外他曾多次获得菲律宾的帕兰卡文学纪念奖,1987年又荣获泰国东南亚文学创作奖。
索弗朗诺夫·阿纳托利·弗拉季米洛维奇
(1911~)苏联俄罗斯剧作家。1911年1月19日出生于明斯克。1937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师范学院文学系,上大学前在罗斯托夫农业机器制造厂当过铣工、钳工和厂报编辑部的秘书。1940年加入共产党。他的文学创作始于1925年,1934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阳光灿烂的日子》,此后还有诗集《我们继续歌唱》(1936),《顿河上》(1938)。《诗与歌》(1950)、《我们来自在罗斯托夫》(1964)等,在卫国战争期间,成为《消息报》的特邀战地记者,1953年开始成为《星火》杂志的主编。在索弗朗诺夫的诗歌创作中,和平与战争、歌唱故乡顿河的主题占主导地位,只有较晚出版的诗作《告别之诗》(1968),《时代之诗》(1970)较注重对时代与自身的反思。
索弗朗诺夫于1929年以反映工厂生活和工人的诗歌、随笔走上文坛,40年代以后才开始戏剧创作。他先后创作了剧本《在一个城市》(1946),《莫斯科性格》(1948)。《别凯托夫的升迁》(1948),《退职的人》<1957)、《金钱》(1954)、《遗产》(1970)、《别相信男人》(1969)等等,其中《在一个城市》和《莫斯科性格》分别获1947年和1949年斯大林奖。《在一个城市》以喜剧的形式反映了卫国战争后城建恢复和扩建住宅中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与此相呼应,喜剧《莫斯科性格》也是反映某机器制造厂在完成五年计划的生产竞赛中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