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面对面导弹5(1 / 3)
七、中国C801反舰导弹
●1.基本概况
C801反舰导弹是我国研制的一种高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的多用途反舰导弹,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79年,该导弹首发飞行试验成功。它可以多联装载在各种类型的驱逐舰、护卫舰、常规潜艇、快艇上,也能装在轰炸机、强击机上从空中发射。主要用于攻击护卫舰、驱逐舰等中型以上水面舰艇,1枚命中即可重创或摧毁目标,也能打击快艇一类的小型水面舰艇。弹体为圆柱形,4个弹翼和尾翼呈“×-×”形配置,正常式气动布局,助推器串联在弹体尾部。导弹从前向后分别为雷达舱、驾驶仪舱、固体火箭发动机、尾舱和助推器。导弹在飞行初始阶段从12°~15°爬升到约50米高度,然后降到20米或30米的巡航高度。末段接近目标时,导引头参与航向校正。该导弹可进行单射或齐射。
●2.系统组成及特点
该导弹由弹体、固体火箭助推器、固体火箭主发动机、末制导雷达、战斗部等组成。战斗部重165千克,舰对舰型导弹射程8~40千米,空对舰型导弹射程10~50千米,平飞高度20~30米,平飞速度0.9马赫,导弹可靠性80%,命中概率90%,命中一发可使3000吨级驱逐舰受重创或丧失战斗力,其制导方式是自控加自导,发射方式为单发或齐发。C801导弹具有多种抗干扰性能、超低空飞行、攻击隐蔽、突防能力强等特点。其重量轻、体积小,全重仅815千克,全长5.814米;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使用维护简便;弹上末制导雷达采用单脉冲体制,抗干扰性好;采用高精度无线电高度表,可掠海巡航飞行,不易被发现,故攻击隐蔽、空防能力强;采用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能穿入船舷在舱内爆炸,威力极大;采用箱式发射装置,既可储运,又可发射,并可重复使用,无须对准目标,能进行扇面发射。每座发射箱装一枚导弹,在小艇上装4枚,大艇上装6枚或8枚,在护卫舰和驱逐舰上装载8枚,装在甲板上。
C801导弹由舰艇上的火控系统控制。导弹发射后,先是固体火箭助推器工作,数秒后助推器脱落,导弹飞行马赫数达0.9,此时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工作,导弹开始等速掠海巡航,弹上驾驶仪使导弹在一定距离内按预定的航向飞行后,弹上末制导雷达开机捕捉并跟踪目标,导引导弹向目标机动飞行,接近目标时导弹作俯冲攻击,在水线附近命中目标。机载C801导弹不带助推器,导弹发射后,主发动机点火工作,导弹迅速降低高度后转入掠海平飞,直至攻击目标。衍生型:射程85千米的增程型C801A。
●3.性能数据
最大射程:42千米
最小射程:8千米
最大速度:0.9马赫
使用高度:500~1200米
制导系统:自控加主动雷达末
制导引信:机械引信和电引信
战斗部:半穿甲爆破战斗部,重165千克
动力装置:1台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加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
弹重:815千克
弹长:5.81米
弹径:360毫米
翼展:1220毫米
§§§第三节 舰(潜)对地(舰)弹道导弹
一、美国“三叉戟”导弹
●1.基本概况
“三叉戟”Ⅰ型导弹是美国的第三代远程潜对地弹道导弹(VGM-96A或称C-4导弹),于1979年10月装备拉斐特级导弹核潜艇,共装备240枚。“三叉戟”Ⅱ型D-5潜射弹道导弹在宽度上与Ⅰ型导弹相似,导弹在长度上却比后者多上3.6米,而且在投掷重量上也大了一倍。
●2.系统特点
“三叉戟”Ⅰ型C-4导弹比“海神”C-3导弹远60%的射程。这是由于使用了高效能推进系统、额外的第三节推进火箭、微电子元件及较轻的材质的缘故。另一个显著的改进是它圆钝弹鼻上的“空中针头”。空中针头在发射前安装上去可以让导弹的飞行效果犹如具有长而尖的弹鼻;而圆钝的弹鼻则可容纳更多的内部器材。1987年底,它部署在12艘可装16枚导弹的改装拉法叶级/麦德逊级潜艇(合计192枚)及8艘每艘可装24枚导弹的俄亥俄级潜艇(合计192枚)上。装载“三叉戟”Ⅰ型的潜艇群分别隶属于大西洋舰队及太平洋舰队。两边的部署都从它的长射程受益不少,也都是以美国本土为基地,从大西洋舰队它可以击中几乎所有俄方目标,少数处于较远区域的目标则由太平洋舰队这边来加以攻击。
美国将“三叉戟”Ⅱ型导弹装在俄亥俄级潜艇上,也可在陆上发射,在1989年加入太平洋舰队,在1992年加入大西洋舰队。其中有9艘在建造时就装上本型导弹,有8艘原来装Ⅰ型导弹的潜艇进行了改装以容纳Ⅱ型导弹。最后17艘潜艇合计携带408枚“三叉戟”Ⅱ型导弹。英国方面,4艘每艘可携带16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