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精彩对话·激情辩论(6)(2 / 3)
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有人说现在是消费结构升级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住房、旅游和汽车。旅游与汽车占家庭支出的份额是1:10的关系,同样汽车与住房占这个家庭支出额又是一个1:10,实际上三者是1:10:100的比例。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未来几十年中国消费结构的主体在住房条件的改善,能不能成立?住房面对金融危机来袭,以及我们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最佳结合点在这?房地产业冠不冠名,这无关紧要,但是房地产业是目前我们扩大国内需求与改善民生的重要结合点,或者叫最佳结合点,这一点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只有我们建房子,我们的钢铁、冶金、玻璃、水泥才有市场需求;只有我们建房子,我们数千万建筑工人才有活儿干;只有我们把房子建起来,我们的家具、家装才有市场需求;只有我们把小区建起来,我们的小区物业才有需求才有发展。这就叫拉动内需。我觉得看问题不仅仅看一个方面,应该多几个侧面去分析,这样才会有正确的结论。
和讯网:我们现在是不是把房地产业跟开发商等同起来了?
牛凤瑞:有人把房地产业跟开发商等同起来,这是错的。这里是两个概念,一个是社会阶层,一个是产业。房地产业本来有开发商、建筑工人、设计人员、购房者,形成一个供求关系的链条。
曹建海:关于设计、建筑工人都是属于建筑业的,购房者属于公众消费者,不属于房地产业。关于2008年房价涨了没有,我觉得这个需要网友来判断一下。牛老师认为2008年是涨了,这是统计局的数字。
牛凤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如果不可信的话,我们个人的判断就可信了吗?我们的数据是通过大家投票得来的,还是实实在在地通过严格的统计制度、统计法规得来的。
和讯网:这个比较难以统一了。
牛凤瑞:不同的学者知识信息不同,对同一个问题见解不同,所以会有争论。但是争论要看我们的起点在哪儿,比如说房价涨了,我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的,如果房价降了我还说涨,这是我个人问题,我要依据事实说话。那是我们制定政策、写文章的重要参考,是我们判断问题唯一的逻辑和基础。
和讯网:这个问题可能不是很好争论,不在一个话语体系里面就不好说了。这个预测到底准不准咱们先暂时放过。关于争论有几个方面,媒体提出来几个点,有立场问题、房价问题、利润问题和调控的问题,我们现在从这几个方面来说一下。曹老师说蓝皮书是站在开发商的立场上,你现在是不是还是持这样的观点?
曹建海:那本书叫做《房地产业发展报告》,跟这个雷同的研究报告有很多,比如工业发展报告、零售业发展报告等,都是站在企业层面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的,房地产业发展报告同样是站在企业立场来看发展趋势的。但是我们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以开发商为主的,所以我说这份报告是站在了开发商的立场上。因为一般的行业都不会出现企业和公众之间如此的供求矛盾,但是在房地产业里面,由于体制和政策的原因,开发商和公众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严重的对峙局面,一般来说对企业有利的对公众就是明显不利。这样的话,站在企业立场上,公众可能是不会认可的。比如说2009年提出来房地产没有泡沫,并且提出来房价—收入比好像在学术上不好说,因为房价—收入比是衡量需求的购买力,看能不能买得起房子。另外,对房价走势的预测公众不买账,但是企业认为这样好,所以我认为蓝皮书是代表了企业立场的希望走势,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牛凤瑞:第一,所谓站在谁的立场上的问题。学者应该是站在良心的立场上、客观事实的立场上,学者不可能代表哪个阶层的利益去讲。学者用良心和社会职能解释客观事实是什么,何以如此,未来将如何发展,这不表明学者本身的价值判断。比如说我认为它应该如何,这是一个价值判断、道德判断,是两回事。
和讯网:曹老师刚才说,基本上这种报告都是站在企业、行业的立场上,别的报告也是站在相关企业的立场上,房地产业报告也是站在房地产商的立场上。
牛凤瑞:恰恰不是,我们恰恰是站在社会中立的立场上。既给政府提建议,同时少量地给企业提建议,更多的是面向公众,告诉公众中国房地产业客观发展规律、发展形势是什么。我们告诉公众这个,而不是说谁叫我好我就冲谁说。
和讯网:邹老师作为蓝皮书的签发人,也谈一下您的观点。
邹东涛:《房地产业发展报告》目前共6卷,是2004年出第一卷的,正好我2004年年初来到社科院工作,所以在这本书第一卷到第六卷的立项审定上我是负责人。这本书的签发人是我,所以《房地产业报告》这本书的内容我担负责任,所以有权利也有义务在这里向各位朋友、向网民有一个交代。同时,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长期跟踪探索者,作为房地产的发展、房地产制度的改革的形成,作为一个探索的研究者,也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把个人观点、个人思想向网友们、同行们作一个汇报和介绍。首先我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