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精彩对话·激情辩论(8)(2 / 4)
我恰恰不这么看,恰恰是美国的金融危机与中国前几年政策调控发生了共振,只是从去年下半年我们的宏观政策才发生了重大调整。
曹建海:我们现在完全回到原来的政策,就是鼓励高房价。
牛凤瑞:增加供给恰恰是抑制房价上涨的釜底抽薪之策,只有限制投资、占地才能刺激房价上涨。
曹建海:如果放开二套房、放开信贷,房价不一定是下降的。
牛凤瑞:你用语不准确,1~4月份是最近几个月吗?统计数据房价是上涨吗?
曹建海:3~4月份的情况。
牛凤瑞:你看北京还是全国的?
曹建海:全国的。
牛凤瑞:全国咱们1~4月份房价是下降了1.4%,咱们不能用个别城市这个月涨了,那个月降了,证明全局是这样的。
曹建海:我们的房地产统计方法为什么是错误的?比如说我们2008年开发的房子在三环,2009年开发的是在四环,但是2009年统计的是三环的,2008年统计的是四环的。
牛凤瑞:统计局的数据是同地段的房子。
曹建海:那就不会出现2008年房价是上涨的结论了。
牛凤瑞:你可以说统计局统计的不正确,你说不正确你拿出正确的道理来,不能凭感觉。
曹建海:我们可以找各个地方的例子,2008年的房价到底是涨还是降。
牛凤瑞:哪个城市都可以找楼盘出来证明,可以找出同样的楼盘说明2009年的价格比2008年高,这个事并不难。
曹建海:应该多找一些例子。
牛凤瑞:还有一个是正确的统计方法,平均值就是平均值。
和讯网:这个不是很好争论的,我们先放一下这个话题。现在关于到底什么是合适的房价?房价—收入比有人觉得不适合中国,有人觉得中国要比世界要求更低一点才合适,这个怎么看?
牛凤瑞:房价—收入比是很多学者用的一个重要的参数来证明中国的房价高。他说世界平均水平、合理水平是4~6,我就要问这个4~6是哪国、哪个时代的房价—收入比?好像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学者能给我一个准确的答复。第二,我们算房价—收入比,比如说算全国的,2007年全国的城市人均收入是1.5万,三口之家就是4.5万,2007年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是3000多,我算了一下房价—收入比,如果你买60平方米是5.6%,买120平方米就是11.2%,这就看你取什么参数。如果我买60平方米的住房是在4~6之间,如果买120平方米就上去了。实际上你内心的期望值是什么,这非常重要。
曹建海:三口之家应该以90平方米作为标准。
牛凤瑞:90平方米是标准,但是咱们国家标准是90平方米、70平方米,那我们就按照90平方米算。
曹建海:北京的房子现在平均新房是1.4万,90平方米是多少钱?北京的家庭收入不到7万,我算了一下是20倍的房价—收入比。
牛凤瑞:所以要看你在哪儿买房,买多大的,买90平方米在二环以内……
曹建海:就不是这个价格了。要看平均价格。
和讯网:平均工资、平均价格都要算,像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们在自己的收入里面能拿出来购房的比例要高于中国,中国能拿出购房的部分更少,房价—收入比更低才更合理。
曹建海:收入当中有多大百分比是用于购房的。
牛凤瑞:中国跟外国有很多不可比性。比如说收入,现在中国住房的支出仅仅占城镇家庭支出的百分之几,而发达国家是占百分之二十几。买房是按照投资算的,如果把买房的钱从投资里面扣除,投资就下来了。
曹建海:炒房、倒房要扣除,其他的是消费。这个统计是不真实的,我们再次质疑国家统计局的数字。
牛凤瑞:同样的住房你的租金是多少,我计算你的家庭支出比例,这个也可以。
曹建海:住房支出不仅仅是包括租金、水暖电。
和讯网:我的租金是占我收入的20%以上,而且住的不是很好。
牛凤瑞:一般是百分之二十几。
邹东涛:我觉得现在谈得非常细了,作为一个研究者、思考者来说要从整体上分析。
曹建海:要为国家的住房战略提供思路。
邹东涛:经济适用房由政府出面关注弱势群体和低收入者。
牛凤瑞:经济适用房是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政策都需要执行的条件和执行的成本,经济适用房也不例外。在这里边我认为应该把握几个统筹兼顾问题,第一,我们的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统筹兼顾、合理比例问题,因为面向的是不同群体,要有合理的比例关系。第二,我们的住房保障体系与其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统筹兼顾问题,因为除了住房保障以外,我们的就业、养老、医疗,社会保障需要的太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