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诚信是财富的基石(1 / 2)
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原则,同时也是小本经营的原则,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作为小资本经营者,诚信决定了你的事业能否壮大,能否赢得更多客户的青睐。
由古到今,人们对诚信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过程,它从一种伦理道德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发展到对国家、民族、家庭团体的一种约束,甚至被引入到经济领域。在当今世界经济中,诚信危机的暴露使许多经营者的发展相当严峻,因此,它已成为全球经济界谈论的一个焦点。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诚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格外重要。不讲诚信的人,无人愿与之打交道,不讲诚信的企业,没有人和组织愿意与之共事。成为孤家寡人,还做什么生意?等待它的将是市场的淘汰。同样,一个没有诚信的小资本经营者更是难以发家,也许可“赢一时之利”,但一定会“失长久之利”。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并说:“在我的账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地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
“与朋相交,言面有信”,小本投资其实就像做人,人做好了,投资也就成功了。试问有谁愿意跟一个不讲信誉、信口雌黄的人交朋友呢?同样,又有谁愿意跟一个不讲诚信的投资者开展商务往来呢?李嘉诚是中国最成功的生意人之一,关于他的成功之道,已有大量文字记载。但其实他的核心成功秘诀就是自己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诚。正如他所说:“我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
在李嘉诚创业初期,他因资金不足,只雇用了一些经过短期培训的工人进行生产。结果,产品的质量极为粗劣,很多客户前来退货,要求赔偿;原料商闻讯也扬言要停止供应原料,银行这时也派人来催还贷款。李嘉诚的塑胶花生意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四面楚歌”的李嘉诚真诚地向银行、原料商、客户负荆请罪,该赔的赔,该退货的退货。正是因为李嘉诚一贯诚实、守信,口碑极好,人们才宽容地接受了他的道歉,大度地原谅了他的过错。李嘉诚有惊无险地渡过了这次难关。
可以设想,如果李嘉诚原先没有将诚信的种子播在人们心中,那他这一次的过失或许就断送了他的前程,也就没有今天的成功。坚持诚信才能把生意做长远,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小本经营要以信誉做保障,这一点绝不含糊。可以说,信誉是小本经营的源泉。失去信誉的小本经营不仅谈不上发展,而且很难生存下去。因此,商界有“信誉比金子还贵”的说法。
经营者是社会资源的组织者,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可能是诚信最大的受益者,也可能是不讲诚信最大的受害者。做企业的过程中,他们可能对诚信问题有更深的体会。
王先生是某家杂志社的编辑,曾用一种很好的社交形象树立起了他的信誉,结果由一个普通的编辑一跃成为一家刊物的主编。当他有了自办杂志的想法时,先向一家银行借了一笔他并不急需的钱,他之所以借这笔钱,目的是为了树立他的信誉。这笔钱借到后,他放在抽屉里并没有用它,当还款日期一到,便将它还给了银行。如此几次以后,他取得了这家银行的信任,慢慢地,这家银行借给他的钱款数目大了起来。最后一次他借的金额是一笔大额贷款,这家银行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原来王先生萌生自己办杂志的念头时,他估计了一下,起码需要2万元,而他手头上总共才不过8 000元。于是,他到那家银行,找每次借给他钱的那个职员,当王先生将计划原原本本地告诉他以后,他愿意借给王先生12万元。不过,他要与银行的经理洽谈一下。最后,这位经理同意如数借出12万元,还说:“我虽然对王先生不太熟悉,不过我注意到多少年以来王先生一直向我们借款,并且每次都能按时还清。”王先生就是这样通过光明正大地使用心计获得了别人的信赖。要获得众人的信任,铸就自己的信誉,不论你采取何种方法,笃诚、守信及勤劳都是最根本的要诀。王先生说,他现在已是几家银行中最受欢迎的人了。
中国短命的企业多,短命的企业家也多,无可奈何花落去,各领风骚一两年。诚信越来越多地被世人称为公司经营者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小资本经营发展壮大的奠基石。
一个人的信用、信誉不是从天而降的,不是想有就有的,而是一点一滴、实实在在累积起来的。在一个创业者的信誉里,应装着太多对自己的约束,对别人的承诺,也装着太多超人的付出。然而,一旦信誉确立起来,它的威力和作用之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