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南存辉:从鞋匠到正泰老总(1 / 2)
国际电气巨头南存辉在39岁的时候,身家已经超过亿万美元,连续3次上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但谁能想到,南存辉的成功之路是从20多年前,他为街头客人打磨一双双皮鞋的时候开始的。
南存辉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柳市镇,父亲是温州乐清柳市镇人人皆知的老鞋匠,南存辉从六七岁开始,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卖。他自小就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曾三次跳级。凡是教过他的老师都夸奖他长大一定有出息。不幸的是,就在他初中毕业的那年,他的父亲在一次劳动中不慎被沉重的水泵砸碎了脚骨,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看着身体单薄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作为长子、长兄的南存辉义不容辞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结束了他的学业,继承父业成了一名修鞋匠。无论严冬酷暑,他每天都挑着父亲的修鞋家当走街串巷,挣个块儿八毛钱养家糊口。那时,他只有13岁。
天生老实忠厚、为人谦和的南存辉不仅修鞋质量好,而且价格也便宜,生意十分红火。每次修完鞋,他总是面带着微笑问人家:“我修的鞋,您还满意吧?”如果没修好,他宁愿免费帮人家再修一次。顾客给多少钱,他也从不斤斤计较。一个寒冷的冬天,补鞋的锥子不小心深深地扎入南存辉的手指中,他咬牙拔出锥子,用片破纸包上伤口,坚持为客人补好鞋。回忆这段非常经历时,南存辉说,修鞋那阵子,我每天赚的钱都比同行多,我就凭自己的速度快,加之修得用功一点,质量可靠一点。
到后来许多人宁愿舍近求远地跑来找他修鞋。一个小小的修鞋匠居然能有如此大的魔力,可见他天生就具有一种不平凡的商人气质。
整整干了3年修鞋行业,爱动脑筋的南存辉从中摸到不少门道。他每天宁肯多走几里路,按照客流量大小的规律,在城镇街道、工矿企业、机关学校门前,摆开了修鞋摊。纵然是这样,也难以解决生活温饱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温州开始涌动一阵阵的创业浪潮。南存辉找了几个朋友,开始就是你几十块、他几百块钱地投入,钱并不是很多。“我和朋友4个人合伙租了一个柜台,第一个月赚了35块钱,而且自己每天都干到凌晨5点钟,但我很高兴,第一个月就成功了,没有亏本。”南存辉说,“做事业的人不要妄想发横财,要靠心血和汗水来换取。”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财富的路子。就是从这35元的第一桶金中,南存辉看到了创业的曙光。
1984年,南存辉发现,低压电器行业市场前景虽然很好,但光靠个人力量不行,光靠一个小打小闹的门面更不行。这个时候,他的小学同学胡成中找到了他,想跟他一起合伙办厂,于是南存辉与胡成中一起投资5万元,办起了“乐清县求精开关厂”。
“刚开始办厂其实很难,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懂。不懂技术、不懂质量,又不知道市场在哪里。没有设备、没有技术、没有人、没有资金,万事开头难,让人伤透脑筋。”南存辉回忆说。
刚办企业时,南存辉在“借”字上大做文章,请人才、借脑袋,并利用人家的设备来生产自己的产品。当时技术上要靠上海,于是南存辉去请了几个工程师来指导。求精开关厂慢慢发展了起来。
在与朋友合作创办的“求精开关厂”解体后,1991年南存辉另起炉灶,吸收弟弟、妹夫等家族成员入股,组建了典型的家族企业——温州正泰电器有限公司,南存辉个人占股60%以上。1993年,正泰的年销售收入达到5 000多万元。锋芒初露的南存辉认识到正泰想要继续做大,就必须要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于是,南存辉充分利用正泰这张牌,走联合的资本扩张之路。他先后将当地38家企业纳入正泰麾下,于1994年2月组建了低压电器行业第一家企业集团。正泰股东一下子增加到数十个,而南存辉个人股权则被稀释至40%左右。
南存辉在摸索中渐渐发现,家庭企业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不能更多更好地吸纳和利用优秀外来人才,而人才又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到1998年,几经思考的南存辉突破阻力,毅然决定弱化南氏家族的股权绝对数,对家族控制的集团公司核心层(即低压电器主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把家族核心利益让出来。正泰开始推行名噪一时的“要素入股”,在集团内部推行“管理入股、技术入股、经营入股”,以体现“知本”的价值,将最优良的资本配送给企业最优秀的人才。
就这样,正泰的股东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个,南存辉的股份下降至20%多。数十位百万“知本”富翁诞生了。家族色彩逐步在淡化,企业却在不断壮大,正泰目前已成为拥有资产3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年上缴税金逾5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20多年前的温州小鞋匠南存辉,20多年后成了温州乃至中国民营经济的巨子之一,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独到的眼光
南存辉之所以会成立那么大的正泰集团,这与他有独到的眼光分不开。温州伪劣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