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曾宪梓:小剪刀裁出的金利来(1 / 2)
大家对于“金利来”这个品牌几乎是耳熟能详,然而这个品牌背后的创始人是谁你知道吗?是一位叫做曾宪梓的传奇人物,他靠一把剪刀起家,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世界著名富豪,在政、经、学、社各界获得荣誉无数;连续三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以及多年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任内的经营,更让这位“红色资本家”在香港政商两界呼风唤雨。
曾宪梓是香港金利来(远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创立了享誉世界的著名品牌“金利来”,有“领带大王”之美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曾宪梓是头顶光环的成功人士,然而他小的时候有过怎样的经历也许你并不了解,或者没有机会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曾宪梓的人生。
1934年,曾宪梓出生在广东省梅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与勤劳善良的客家母亲相依为命,小时候他家非常穷,穷得没法想象。冬天寒冷刺骨却没有衣服穿,每天连吃一顿稀饭都成问题。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时他才十六七岁,那时候一个搞土改的同志看他在劳动后喜欢看书,就亲自把他送到了学校,对老师说,这个孩子很苦,家里情况也不好,要多关照。此时,他才开始读书。而靠的是国家一个月3块钱的助学金,从17岁到27岁直到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一共领了10年,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攻读,顺利完成了学业。
曾宪梓的哥哥曾宪概随着伯父去泰国闯荡,在10多年后,知道当年父亲留有两间店铺托伯父掌管。为了将父亲留下的遗产要回,曾宪概与伯父发生了纠纷,双方闹得十分不快,哥哥便着急要曾宪梓到泰国去。1963年5月,曾宪梓和家人一起去了泰国。在哥哥的恳求下,曾宪梓一家在哥哥家中寄居,与哥哥携手共创家业。
曾宪梓帮助哥哥管理工厂。工厂中的一些经理,看到曾宪梓将工厂管理得很有秩序,怕自身利益受威胁,便时常在曾宪概面前诬蔑曾宪梓,时间一久,哥哥和嫂子便对他有了意见。于是,他决定到香港碰碰运气。
香港一直是个竞争激烈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做发财的美梦,然而,真正能发财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20世纪60年代末,穿西装、打领带的人在香港并不多,这对以制作、出售领带为生的曾宪梓很不利。为了生存,他只好忍受嘲讽和人们的白眼。
他曾在哥哥的小领带店里,看到过领带生产的大致情形,现在便着手进行筹备。为了节约资金,曾宪梓只购买一些简单的设备。没有厂房,他将租来的住房一隔为二,前面做店铺,后面做居室。没有工具,他买回了一架蝴蝶牌缝纫机。没有工人,他自己动手,曾宪梓的“一人工厂”就这样诞生了。他为自己定下每天生产、销售5打(每打12条)领带的目标,只有如此,得到的利润才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曾宪梓日夜操劳,自己购材料,自己设计,自己剪裁,自己缝制,自己熨烫和包装,几乎将自己仅有的6 000港元全部投入其中,第一批领带终于生产出来了。
曾宪梓自己抱着到各家商店去推销,可那里的人不但对曾宪梓生产的领带不买,就连看都不愿意看。经过几番周转,有家商店的经理还是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终于同意看一看他的领带。出人意料的是他出的价钱简直叫曾宪梓无利可图,曾宪梓不愿卖。那位经理便把自己店里经营的进口名牌领带指给他看。相比之下,曾宪梓所做的领带用料差、款式单一、色彩灰暗,确实上不了柜台。
失败的痛苦在折磨着曾宪梓,但他的头脑却异常清醒,他察觉自己从主观想象出发,认为生产档次较低的廉价领带,会更容易进入市场,但事实证明他错了!廉价产品所换来的不是利润,而是别人的歧视与羞辱。
店家拒绝的原因大同小异,无非是说:“你的领带用料低廉,款式单调,工艺粗糙,根本无法与进口的外国名牌相比,谁会买这种领带呢?”
6 000元本钱算是交了“学费”,学到了一条教训:要想打入市场,就得生产高档名牌产品。曾宪梓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耗费大量心力的产品,批给了街头的地摊,买下了几条国外生产的高级名牌领带,再进行剖析。
曾经在显微镜下观察过许多生物标本的曾宪梓,此时又仔细地观察起另一个微观世界。他从一针一线的做工、一笔一画的花纹、一丝一缕的用料中,苦心研究外国名牌领带的奥秘,从中寻找自己产品的名牌之路。
曾宪梓不断思索,他想到在服装方面男性除了在领带上为自己制作一些色彩和款式间的变化外,其他方面难以改观。因此,男性要在外形上丰富起来,必然会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真正显示男性本色的领带。曾宪梓认定,在香港的服装市场中,生产和经营中高档领带是一个颇具魅力的空间。
独具慧眼的曾宪梓在事业刚起步时,就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一般人不敢想、高质量、高价位的销售路线。
当时领导世界领带新潮流的是欧美,要想创造出名牌领带就要敢于同欧美产品比高低。曾宪梓用高价买了一批法国面料,以外国名牌领带为标本,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