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主顾开拓 (1)(1 / 3)
保险代理人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主顾开拓,第二个是增员。
关于主顾开拓,通常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这个销售员到底能不能做得好?
很多人的选择标准是他有没有市场,但是在现实中却往往出现另一种情况:慢慢会发现有些人虽然有市场,但他也做不好;而有些没有市场的人后来却慢慢做好了。所以在多年的行销实践中,我总结出:有没有市场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有没有主顾开拓的能力。如果有开拓的能力,没有市场照样可以做得很好,现实中有很多从陌生市场获得成功的案例。所以对于主顾开拓,关键是有没有市场开拓的能力。再者,一个好的销售员的价值本来就是“无中生有”,套用《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主顾开拓之“道”就是可以把0变成1,1变成2、变成3,直至变成无穷多!
关于主顾开拓,以下有7个现实的案例,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
第一章 借客户的人脉圈
借客户的人脉圈子,主要有三个问题:其一,人脉是谁?其二,如何经营人脉?其三,如何让客户能够生生不息地衍生下去?
我在多年来作市场开拓的时候,坚信一个原则:如果这个事情你做得很累,却又没有成效,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
在进入保险业之前,我曾经做过石油、药品,以及工业品的物流等业务,这看起来是一个很难的工作。但是后来我总结,这个业务大概也只需要辛苦半年左右,半年以后是很轻松的—因为用半年左右的时间集聚起了人脉。而这个法则同样也适应于开拓保险市场。
这里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案例,这个客户叫江国清,到现在为止,除了必须买的车险,他一直没有买过其他任何保险,但他却为我衍生出来超过300万的保费。
我进入平安保险之前曾做过工业皮带的销售,客户基本上都在深圳二线关外的福永、沙井一带以及广州地区,离深圳市区比较远。江国清就是我那时认识的一个客户,他开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工厂,皮带用量很少,只从我那里拿过很少的一点货。
我从事保险销售后,基本上不可能跑那么远去拓展业务,所以深圳的客户资源非常少。几个月对陌生人的拜访也没有什么效果,前几个月的业绩都很不好,而我们每个月都要考核,所以压力非常大。后来我想起了江国清。当时他创业不久,租了一栋两层楼的一间民房做机械设备,自己的办公条件非常差,经济比较紧张,没办法买人寿保险。但经过我的努力,还是从我手里买了一份不得不买的车险。
一天中午我又过去找江国清,正碰上他要外出,我灵光一闪,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能否跟他去跑跑市场?这样就多认识一些人,能拓宽我的人脉。于是我问他下午去哪里,他说要去徐老板那里。我又进一步向他了解徐老板的经济条件,得知徐老板的工厂有三层楼,看来徐老板条件很不错,应该比较有购买能力。于是我请江国清带我一起去徐老板那里,并且同江国清商量好,要是徐老板问到我,他就很随意地告诉徐老板,我是他的保险业务员,保险做得非常好,人也很实在,正好刚才去他公司,于是一起过来了。我向江国清保证,肯定不会给他添麻烦,到了那里不会跟他们讲保险。江国清是个实在人,就同意了。
下午,我们一起到了徐老板的公司。进去之后,江国清向他介绍说:“徐老板,这是我的好朋友杨响华,他原来是做工业皮带的,现在做保险业务,做得非常好,我的车险都是从他那里买的。”徐老板一听就说:“不错啊,前段时间很多保险业务员都来找过我,我们也有考虑,我老婆在财务室,杨先生你过去跟她讲讲。”结果出奇的顺利,当周周六的下午,他们一家人就向我买了两万多元保险。而且通过徐老板,很快又衍生出来几个非常优质的客户。
当天我从他们财务室出来时,发现徐老板的办公室又走进一位女士,感觉不像他的员工。当时我就想,进老板办公室的人,要么是老板的朋友,要么是有业务往来。于是我猛然间又生出一个念头:去跟徐老板打个招呼告别,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认识她。于是我走进徐老板的办公室,很自然地说:“徐总,保险的事情我和老板娘都谈好了,星期六办理,谢谢您了!”接着又“顺便”说:“嗯,有客人啊,这位女士怎么称呼?”于是徐老板告诉我,她是浩大公司的老板娘“丰总”。
于是我很自然地递过名片:“很高兴认识丰小姐,我是平安保险公司的,这一片工厂的保险业务都是我在负责。你们设备行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关于工厂的保险,到时候我拿点资料给你看看。我可以保证,从我这里买保险一定是费用最便宜、保障设得最全面的。服务方面你更可以放心,这边很多工厂都是我的客户。”
听我这么一说,又看到我是徐老板的“朋友”,这位丰总便很热情地邀请我去她那边谈谈。
过了几天,我去了丰总那里。去了以后得知她当时也在创业期,条件一般,加上当时刚被人骗了50万,经济比较困难。但她也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