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管理理论行业(1)(1 / 3)
当美国深陷大萧条之际,在克利夫兰市区最豪华的一家律师事务所里,有一名年轻律师也不断地遭遇麻烦。他是马文·鲍尔(Marvin Bower),担任债券持有人委员会的秘书,此委员会总被迫接管破产的公司。委员会里充斥着银行家和律师,他们知道如何妥当处理公司的财务及法律事务,但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处理同等重要的管理事务—如鲍尔所见,其管理极其糟糕,以至于从一开始就使公司陷于困境之中。
鲍尔了解一些商业上的事情—他拥有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哈佛法学院的法学博士学位—因此他开始兴致勃勃地梦想创立一家提供管理咨询的机构,就像他工作的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咨询一样。1933年,鲍尔遇见了詹姆斯·麦肯锡,麦肯锡是芝加哥大学前任教授,数年前他在芝加哥成立了一家会计师与工程师事务所,鲍尔决定和他一起做生意,将管理咨询业务添加到该事务所的专业领域中,并在纽约开设办事处。与这家芝加哥公司并没有合作多久,鲍尔之后继续追求他的梦想,担任麦肯锡公司的精神导师,直到他2001年去世。
作为一个行业的开山鼻祖,鲍尔不太可能成为许多人联想的那样,会穿着内裤快乐地出现在自己著作的封面上,而前麦肯锡人汤姆·彼得斯就曾经这样做过。相反,鲍尔会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错误。麦肯锡是一个“机构”而不是一个公司(现在甚至其内部人员都将其简称为“机构”)。它的工作是“接洽”,业务单元是“实操”。鲍尔期望麦肯锡人都要戴着帽子上班,直至20世纪60年代早期他自己光头上班才终止了这项传统;他注意到公司报告里夹杂了太多的省略号和感叹号,就发布了禁用它们的通知;他一再拒绝他认为不能够发挥机构长处的工作,例如拒绝帮助美国政府重组通用汽车公司。对他而言,与追求卓越的无瑕声誉相比,眼前唾手可得的大笔横财毫无意义。
尽管如此,鲍尔仍然完善了今天管理理论行业的绝大部分层面。比如,他坚持雇用来自商学院的脑瓜—特别是来自他的母校哈佛商学院的人—而不雇用有经验的资深管理人员;他督促机构大力投资智力资本,并沉迷于搜寻提出了新管理理念的书籍和文章;他铸就了与大多数世界一流公司密切的、几乎是推心置腹的关系。
今天,咨询机构、商学院和管理大师成为这个繁荣昌盛的独立行业的所有构件。该行业的每一个人都在利用管理理论来赚钱—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有时是小声低调的,就像麦肯锡;有时是高调张扬的,诸如托尼·罗宾斯。确实,管理理论行业注定要兴旺发达:当咨询机构的客户减少其雇员时,咨询公司就会接纳更多的雇员;当商学院附近的大学日益衰败时,商学院就会变得越来越富丽堂皇。
管理理论行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其产品的(看似无限的)需求带动起来的。管理理论总是吸引着成千上万想要出人头地的人,现在它也已获得那些害怕被抛在后面的富豪们。该行业对于加工、发布、销售以及反刍新理论永无休止的欲望,已经助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时兴学科,其理念是一蹴而就的而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该行业营销产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之庞大,意味着马文·鲍尔积极提倡的那种自我批评经常是缺失的。在鲍尔的年代,理论只是实操指南;而现在,理论正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三大板块
类似于高卢分为三大地区,管理行业也能划分成三大板块。第一个部分由商学院组成,它是另外两个部分的存在前提。商学院是现代学术的耀眼传奇、资本家的熔炉、首席执行官和“世界领导者”的新兵训练营。每年,有来自100个国家的25万人接受研究生管理专业入学考试。哈佛商学院拥有23亿美元捐赠基金,超过200位教授组成的团队,占地面积超过44英亩的无敌豪华校园,在香港、巴黎、东京、孟买和布宜诺斯艾利斯都设有研究机构,特别是拥有每年进账1亿美元的强力机构—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在一位校友捐赠3亿美元后,芝加哥商学院更名为布斯商学院(Booth School)。即便是名气较低的商学院,与其周边的大学相比,也是一座豪华岛屿。
这些学校里挤满了拼命想要凭自身实力成为知名理论家的学者。2009年,管理学一年一度的盛会—美国管理学会的会议吸引了超过4 500名准大师。他们也是出版物的常客,例如《哈佛商业评论》(哈佛)、《斯隆管理评论》(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管理评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等,这些刊物的影响力和受众都远超孵化它们的大学。(20世纪90年代哈佛商学院出版社背后的实权人物之一,沃尔特·基切尔,回忆起一位大师曾说过:“凭借一篇《哈佛商业评论》文章,你就能够获得一年,或许两年的业务收入。”这位大师一天的咨询费是2万美元或者更高。)
管理理论行业的第二个板块是管理咨询机构。仅在2007年,这些机构就捞取了约3 000亿美元的收益,而且在30年间其成长速度是整体经济的两倍。据《福布斯》杂志的数据,麦肯锡在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