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管理理论行业(1)(2 / 3)

加入书签

0个国家雇用了1.7万名员工,在2007年大赚了约53.5亿美元。它的客户包括世界百强中90%的公司以及35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大型信息管理咨询公司,诸如埃森哲和凯捷,还享有更大的收益(虽然它们的人均收益要小于麦肯锡以及其他战略咨询公司,诸如波士顿咨询集团和贝恩公司)以及更多的企业和政府部门客户。

商学院和咨询机构已经取代了牛津、剑桥以及常春藤盟校作为权力摇篮的地位。确实,后者的学生蜂拥进入前者,而且他们有充分的理由。由前麦肯锡人担任领导的公司包括通用电气(杰夫·伊梅尔特)、百事可乐(英德拉·努伊)、大众汽车(沃尔夫冈·伯恩哈德)以及波音公司(詹姆斯·迈克纳尼)等企业巨头。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政界人士包括英国外交大臣威廉·黑格、马萨诸塞州前州长米特·罗姆尼、荷兰前首相维姆·科克、荷兰财政大臣扬·凯斯·德亚赫、格鲁吉亚前总理弗拉基米尔·古尔格尼泽、新加坡前副总理黄根成、印尼前副总统优素夫·卡拉。印度也有大批工商管理硕士政治家,如内政部长奇丹巴兰、社会公正部长穆库尔·瓦斯尼克、国防部长马利普迪·拉朱·帕拉姆·曼加帕蒂、商工部长乔蒂莫迪亚·辛迪亚、能源部长吉廷·普拉萨达,以及通信部长萨钦·皮洛特。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和路易斯安那州州长鲍比·金达尔都是从咨询业开始其职业生涯的。当你能够便捷地拿到麦肯锡的学员名单并以此识别现实世界的管理成员时,为何要执迷于彼尔德伯格集团及三边委员会呢?

该行业的第三个,也是最难于界定的板块是大师。提及在著书立说和发表演讲之间周旋,很容易让人想到加里·哈默和吉姆·柯林斯等名字。最有名的商学院教授通常会模糊教学与咨询之间的界线。哈佛商学院最知名的大师迈克尔·波特是摩立特集团(Monitor Group)的8位创始人之一,该集团是近年来最成功的新兴公司之一,但因与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有染而名誉受损。波特先生的两位哈佛同事约翰·科特和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也分别创立了咨询公司—“科特国际”(Kotter International)销售关于动态管理的建议(“因为变动是本质的”),“创新视点”(Innosight)旨在帮助公司变得更具创新意识。

这些明星教授当中已经混入一大群其他行业的大师。诸如新闻业和主流学术界持精简理念的人士,他们不顾一切地想要跳上大师的游行彩车。另外,还有一批坚定的全职大师在一心一意地营销管理智慧。例如,基思·法拉齐离开了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他是该事务所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合伙人),将全部时间致力于教人们如何成为更好的沟通者和营销者(他的理论思想从其最出名的著作《不要一个人吃饭》的标题上可见一斑);赛斯·高汀通过将自己的信念付诸实践,成为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专家之一。高汀认为大师们必须得到人们的允许才能控制他们的注意力,而不能通过传统电视广告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们。他使用这一理念精心策划了一连串公共关系颠覆事件:通过免费发放他的一本书《释放创意病毒》,他激发了公众足够多的兴趣,使这本书在41个国家出版,并开创了他的公众演讲生涯。

在很大程度上,商业著作仍然是进入管理理论行业的通行证。大师们从他们的高级“平台”发布各种形式的“装置”:从DVD到网络研讨会,从播客(podcasts)到创客(ideacasts)。然而自从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将管理书籍从外来物种转变为正式的摇钱树以来,书籍一直定义着这个行业。书籍给你盖上一个合法的印章,同时也敲开通往巡回演讲的大门,这些演讲通常给顶级大师们带来每场5万美元或者更高的收入。这也表明管理理论行业可能存在着第四个板块:出版业。

趋之若鹜

以上粗略划分的三个板块—商学院、管理咨询机构以及大师—意味着管理行业实际上比它看来更具结构性。如何将专门对有潜力的首席执行官进行评估的心理测试员,或是对外包工人提供咨询的心理学家进行归类?如何看待将高管们送到非洲丛林以磨砺他们领导能力的拓展公司?以及如何理解《不只是件白衬衫:商学院里没学到的策略实战》(What I Didn’t Learn in Business School: How Strategy Works in the Real World)一书?这本小说的作者是杰伊·巴尼和特里·戈尔曼·克利福德,它讲述了一名年轻顾问致力于将他的“策略工具”应用到现实商界的故事。书中每一个章节结束时都有“反思问题”,然而有价值的问题只有少数几个,如“策略小组应该如何操纵账单?”、“为何协作往往是口头承诺,却很少实现?”以及“贾斯廷为何没从咨询公司的定向培训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如今企业全球化的事实增添了管理行业的复杂性。过去那种所有人都想进入美国的商学院,去了解管理、研究美国大师、探讨美国企业以及加入美国咨询机构的情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