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扁平化世界、引爆点以及长尾理论(1)(3 / 3)

加入书签

与波士顿的电脑工程师正面交锋,服务业将成为私营行业,而脑力劳动者将进入全球劳动力市场。

事实上,弗里德曼并没有变出新花样来:早在他的书出版之前,美国就已热烈讨论服务业外包很长一段时间了。但他再次将此观点变为了引人瞩目的报告和生动的短语(尽管“扁平化世界”的比喻有点乏味)。他是第一个大量论述印孚瑟斯公司这类企业的西方记者(他是与该公司的创始人南丹·尼勒卡尼共同参与头脑风暴讨论会时,想出那个书名的)。他领会了全球供应链和全球化沟通的重要性,并通过对沃尔玛和联合包裹速递服务(UPS)等公司内部管理的生动描述来阐明他的论点。弗里德曼再次像一位指引未来的热情导游—向我们介绍那些创造“未来”的公司,并让我们短暂拜会北京和班加罗尔的新一代世界之主。

如果说弗里德曼是记者大师之王,那么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就是王储,他比老对手弗里德曼更富有魅力,甚至可以说更受欢迎。在格拉德威尔写第一本书《引爆点》(2000年)之前就收到了100万美元的预付金,之后这本书销售了200万册,充分回报了出版商对他的信心,并为他的后续出版物开辟了在畅销书榜单上的一个保留地。当他向出版商提出第三本书《异类》(2008年)的理念时,他的预付金已经增长到了400万美元。《快公司》杂志把他称为“摇滚明星、精神领袖和种马”,《纽约》杂志称他为“怪异的流行明星”,创作《毒品网络》和《辛瑞那》的银幕作家斯蒂芬·加汉,甚至根据他的第二本书《眨眼之间》(2005年)拍了一部电影。

与弗里德曼相比,格拉德威尔是沿着一条更迂回曲折的路线进入新闻行业的。作为一个自由派学者家庭的后代—在英国出生,加拿大长大—格拉德威尔是一个叛逆者:他在青少年时就信奉保守主义,他甚至在多伦多大学的宿舍墙上张贴罗纳德·里根的海报,这个举动必然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他在新闻行业的第一份工作是供职于抨击克林顿的《美国观察家》杂志。他很可能会轻易地迷失在右翼新闻的传声筒里,也许就此加入《国民评论》这个新闻工作者的终极归属地,并致力于捍卫为右翼新闻工作的信仰、反对各种与之相驳斥的报道。但现实并没有这样发展,他加入了《华盛顿邮报》,并发现自己拥有向外行讲解商业和科学知识的天赋、善于使用扣人心弦的故事和睿智的例子来捕捉读者的注意。到1996年,已经获得足够名声的格拉德威尔得到了《纽约客》的大力招揽,从此他一直待在那里,随着一篇篇文章的发表变得越来越有名气。

如果说弗里德曼的专长是阐明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进展—全球化,那么格拉德威尔的专长就在于:引领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为什么管理趋势会突然变得势不可当?我们为何能在几分之一秒中做出复杂的判断?为什么有些人更能取得成功?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格拉德威尔会带你踏上一个轻松愉快的旅程—也许他为这些复杂的主题注入了太多轻松的观点,以至于一些平凡的看法都显得奇异和迷人。

《引爆点》探讨的是一种趋势转变成一场雪崩的时机点,或者可以用另一个比喻来形容,即一场疾病转变成一场流行病的时机点。我们都见过这样的情况:人们对某些难以理解的书籍和晦涩难懂的歌曲有着出人意料的热爱,这种热爱足够将流行不可思议地从少数铁杆发烧友扩散到大众市场。格拉德威尔试图向我们展示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他对能够引发雪崩的少数人群特别感兴趣,他们是“连接者”(拥有“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的天赋”)、“懂行者”(拥有让我们获知新市场、新信息的能力)以及“说服者”(拥有足够的魅力来说服人们购买他们的产品,这通常意味着“购买”已融入他们的世界观)。《引爆点》一经出版迅速成为“引爆点”的最佳例证,它试图证明:连接者、懂行者和说服者一起发挥作用,能将这本书变成出版界的奇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